我的收藏

收藏些喜欢的文章和资料

星期二, 二月 21, 2006

 

曼施坦因传3

第十八章 斯大林格勒受挫

第六军团遭围困,挂帅顿河集团军;
东奔西走疲奔命,图救德军脱牢笼。

1942年10月30日上午,在听完早晨情况的例行报告之后,曼施坦因的参谋长夏
尔兹将军神色凝重、小心翼翼地把一份阵亡通知书递到他手中,并吞吞吐吐地说:

“元帅阁下,我十分遗憾地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这个坏消息现在即使不告
诉您,您迟早也会知道,您的长子吉罗,在前天被一颗苏联炸弹炸伤,经抢救无效,
已经阵亡了。他在前线表现非常勇敢!”

在刚刚失去了驾驶员、副官之后,曼施坦因这次又有了失子之痛,接二连三的
打击,几乎使这位刚被提升的元帅晕头转向。

曼施坦因的长子名叫吉罗,出生于1922年的除夕,死的时候刚刚满20岁。从出
生之日起吉罗就是一个文弱的孩子,他幼年多病,靠着曼施坦因妻子的小心抚养,
才逐渐壮实起来,使得身体能够符合于一个军人的标准。因为吉罗自幼多病,他的
童年几乎没有像同龄的孩子那么多的乐趣,好多的游戏限于他的体力而退避三舍,
但这也使他变得十分的少年老成。

吉罗是一个极可爱的孩子??曼施坦因心里老是抹不去古罗的影子,他不相信
他就这样地离开了他??吉罗老成、有思想,总是乐观地对待一切。1940年吉罗高
中毕业之后,他就表示要从军,并参加曼施坦因所属的兵种??步兵,当时步兵被
称为战场上的女王,向来都是由德国步兵担负着主要战斗之责。

曼施坦因夫妻很了解儿子的这种继承祖业的愿望,并没有干涉他。完全是由于
血统的遗传,使他想作为一个职业军官。吉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个
德国国防军军官,他平时是德国青年的训练者,战时则是德国青年的领导者。”

所以吉罗在中学毕业之后,就在李格尼兹加入了德军第51装甲步兵团。德国突
然袭击苏联之后,在1941年夏季战役中,吉罗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分在苏联境内作
战。他升任了陆军下士,并因为与其他志愿人员救回了在巡逻中负伤的德军士兵,
而获得铁十字勋章。

1941年秋季,吉罗被送往军官学校受训,并于1942年春季获得了准尉军衔。不
久就患了一场重病,回到家中休息。休假回来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他所热爱的团中,
该团划归德军第16军团指挥,此时正在苏联境内的依尔门湖附近作战。

在由家中返回前线,前往第16军团报到时,吉罗曾经经过曼施坦因的防区,顺
便看望了父亲,并在曼施坦因的旅行汽车中住了一段时间。由于曼施坦因当时军务
繁忙,没有来得及细谈。

以后在经年之后的1943年10月18日,曼施坦因到第16军团司令部,去见老战友、
第16军团司令布歇上将的时候,又曾经和儿子见了一面。当日,由布歇出面,邀请
曼施坦因、吉罗父子两个,加上布歇和曼施坦因的副官斯皮赫特,在一起度过了一
个愉快的黄昏。

这可以说是一次死亡的聚会,几天之后,曼施坦因的亲随副官斯皮赫特就因飞
机失事而亡;不久曼施坦因的长子吉罗也死了。他是以中央集团军的一个营副的身
份到前线去传令时而遭到的不幸。
他死时的职务是德军第18装甲步兵师??曼施坦因从参谋总部离开后,在这个
师当过师长,现在已经改编为装甲步兵师??中第51装甲步兵团少尉营副,这是刚
刚提升的一个职务。

在接到阵亡通知书的次日,曼施坦因把吉罗的遗体埋葬在了依尔门湖的岸上,
这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远眺依尔门湖的湖光山色,波光粼粼,如果没有战争的骚
扰,这里足可称得上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圣地。

吉罗生前所在的第18装甲步兵师的克鲁格牧师主持了葬礼。他在致辞开始时说:
“一位步兵少尉……”曼施坦因听到开头的这句话,也就觉得儿子在九泉之下可以
瞑目了,他终于实现了他自己的宿愿,成了德国陆军正式军官。在曼施坦因指挥下,
死于战争的德国青年何止成千上万,这次总算是报应到自己头上了。

在吉罗的葬礼了后,曼施坦因向陆军总部告假,飞回到自己家里,把吉罗的死
讯告诉了妻子,并在家中小住了几天,对于妻子而言,也是个安慰。曼施坦因的妻
子对他们的这个长子一向是特别钟爱,吉罗幼年多病曾经使曼施坦因妻子伤透了脑
筋。

“现在我们终于把吉罗交付给上帝了。”

曼施坦因像是在安慰妻子,更像是安慰自己。

1943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又接到了元首的新指示,奉命成立了一个新的“顿
河集团军”,由他出任顿河集团军的总司令,负责协调对斯大林格勒两侧地区德军
的指挥,集团军司令部初步设在费特布斯克。

在上任的途中,曼施坦因带他在第11军团的老作战处长布西上校一同前往,在
路上险遭不测:苏联红军游击队埋设的一颗地雷,在他们所乘坐的火车下面爆炸。

所幸的是,这列装甲列车的钢甲甚厚,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是虚惊了一场。
但铁路的路基已经被毁坏,所以中途只好耽搁下来。在那个地区中到处有游击队活
动,旅行时必须使用装甲车辆或者是有特殊保护的火车,占领军的滋味并不太好受。

他们又打算换坐飞机去,但因为天气太坏,飞机不能飞行,他们只好等修好铁
路之后坐火车来到顿河集团军司令部费特布斯克,直到11月24日,这一天恰好是曼
施坦因的55岁生日,曼施坦因率领东拼西凑的顿河集团军司令部参谋人员,才到达
了原德军B集团军的司令部??他将代其行使对这个战区的指挥权。

当曼施坦因被任命为顿河集团军司令之后,才开始受希特勒的直接指挥,当时
希特勒正兼着三军统帅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在此之前的波兰战役中,曼施坦因在前线曾经间接地领教过希特勒所谓的领导
??希特勒曾经两次视察伦德斯特的南方集团军总部,而曼施坦因恰好是这个集团
军的参谋长。那时留给曼施坦因的印象,希特勒似乎对集团军的情况解释,都很是
同情地听取,并且也毫不干涉集团军一级的指挥。

现在曼施坦因以集团军司令的身分,第一次直接受到希特勒的指挥,对希特勒
所谓的军事才能,了解更加深入了。曼施坦因对这位喜怒无常的元首,从一个职业
军人的角度评价是:确实不能像希特勒的政敌所说的,小看了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的“小班长”,希特勒对作战问题通常是别具慧眼的。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想
象力,对一切现代技术和军备能有迅速的了解。他对敌人的最新兵器十分熟悉,对
于敌我双方的战时生产数字,能够整套地背诵出来,每逢与人谈到他不喜欢的问题
时,他就会把这一套法宝请出来当作抵制对方的工具,在他滔滔不绝的背诵下,即
使是一个专业的地区性军事指挥官也会无言以对,只好屈服于他的意志。

但由于希特勒过分的自信于他对现代武器装备的了解,所以经常自以为是地干
涉德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如对原子武器和火箭推进的发展都受到了他的干涉。希特
勒对于德国技术资源的重要性估计过高,甚至在某种需要大量部队方能有成功的希
望的事,他却相信少数的突击炮和新式的虎型坦克即足以应付。换言之,他缺少的
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军事能力,这是他的“直觉”所不能代替的。

希特勒这颗活跃的心灵对于一切足以勾起其幻想的目标,都无不感兴趣,这样
同时追求几个目标而且这几个目标在战场上又相距甚远,就使德军的实力消耗殆尽。

希特勒对于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的战争指导也是如此。他从集团军和下属军团
的报告中,对于前线上的情况是有清楚的了解的。此外他还经常召见刚从前线回来
的军官,所以他不仅明白德军前线部队取得的成就,而且也知道这些一线部队的难
处。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得希特勒从不接受曼施坦因的劝说,去接近最前线。

曼施坦因曾经几次努力想使希特勒到前线来亲眼看一看,但这些努力都白费了,
即使是清希特勒来集团军总部,都已经是相当勉强了,哪怕是再向前走一步,到军
团和军一级单位,也是不可能的。他可能是害怕在前线上的所见所闻,会打破了他
的黄金美梦。

曼施坦因隐约觉得,希特勒尽管逢人必说他过去所具有的前线军人的身分,但
他的心灵不是属于战斗部队的。部队的损失对他而言,只不过是数字的增减而已,
他从来不曾把他们当作人类看待。

不过有一点,希特勒的观念却完全像一个军人的,那就是对战功的奖励,他的
目标就是使勇士得到荣誉,他是不会吝惜区区几枚勋章的。

希特勒不信任专业军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有真知灼见的参谋总
长,一个货真价实的参谋总长总会补偿希特勒在军事领域中所缺少的经验和训练。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只要他接受一个参谋总长的意见,就是屈服于别人的意志之下。

希特勒的心目中,只想作另一个拿破仑,只能容许奴才在他的下面,驯服地执
行他个人的意志,所不幸的是,他却缺乏拿破仑的军事经验和军事天才。凯特尔的
三军统帅部中的作战处,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军事秘书处,它的唯一工作就是把希特
勒的概念与指示,用军事性的术语改写成正式命令而已。

希特勒还喜欢用个别的手谕,越过集团军这一级直接指挥下一属部队。德国军
事领导体系中,经常强调一个特点,就是希望各级指挥官都能发挥主动精神,并敢
于负责。高级指挥部的训令和中下级指挥部的命令,对于下级单位都是只以指定任
务为限度,至于如何去执行这一任务,那是下级指挥官本身的事情,上级不应加以
干涉。德军在战争初期之所以能取得一些胜利,这种处理命令的制度要算是一个主
要的原因。如果上级的命令非常的详细,把所有下级指挥官的行动都加以限制了,
那么下一级指挥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除了万不得已,德军总是以
尽量不侵越下级单位的权限为原则。

希特勒在战争的后期,改变了这一被认为是德国优良的军事传统和原则。他逐
渐养成了一个习惯,用手令去干涉集团军、军团和更下一级的单位。

当时不止曼施坦因一人是这样看希特勒,陆军中的其他高级将领也有同感。曼
施坦因在转移顿河集团军司令部的途中,曾经与德军中央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在
一个火车站相遇,克鲁格预先警告曼施坦因,说在中央集团军方面,任何兵力超过
一个营的行动,都要与希特勒事先商量一下。长时间之后,甚至一个集团军如果没
有统帅部的命令都无法行动。这不禁使曼施坦因回忆起第11军团在克里米亚时的情
况,那时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军团是有充分的自由的,故而才能取得胜利。

有许多记录中,记载希特勒对部下的态度是很粗暴的,有时口吐白沫,甚至有
时还会咬地毯。实际上,希特勒有时会丧失自制力,不过在曼施坦因在场时,从未
看到他的元首有如此的陋习。曼施坦因所看到过最坏的一次,就是希特勒与参谋总
长哈尔德在大本营作战指挥室的争吵。但希特勒对曼施坦因,却始终保持着相当的
礼貌,即使有冲突,也不曾红过脸。

在曼施坦因在顿河集团军司令的任上时,也常与希特勒就作战问题发生争论,
留给曼施坦因印象最深的是,希特勒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时,具有难以令人置信的
韧性,几乎一争论就是好几个钟点。即使是对方达到目的(通常都是空手而回),
最好的安慰通常也就是空洞的许诺而已。

在曼施坦因所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与希特勒一样有持久的耐力。希特勒
与一个前线指挥官的争论,最大限度也就是几个钟点,但与参谋总长却一争论就是
几天。希特勒善于把战争与政治和经济联系起来,这些理由是前线指挥官所不能反
驳的。
曼施坦因至少有三次机会进谏希特勒,劝说希特勒在最高统帅部中接受某种改
革,在曼施坦因之前,还没有第二个人敢于像他那样直率,当面批评希特勒的军事
领导。曼施坦因完全知道,希特勒肯定不会公开放弃最高指挥权,所以他也只能劝
说希特勒在名义上保留着最高统帅的地位,而实际上把军事行动的指挥权交给一位
负责的参谋总长去执行。而对于东战场,应另外特任一位总司令。

希特勒知道,当时在陆军将领中,许多人都希望曼施坦因能出任真正有实权的
参谋总长,或者是东线总司令,所以曼施坦因对希特勒提出这些意见的时候,处境
是很窘迫的,大有为自己争名夺利的嫌疑,为日后希特勒撤换曼施坦因集团军总司
令之职,埋下了伏笔。

对于军界抵抗组织所策划的暗杀希特勒的政变,曼施坦因是不表赞成的,他认
为站在负责指挥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的地位上来看,在战时是无权发动一个政变的,
因为这样可能会使整个前线崩溃,国内也会发生动乱。此外也还有军人宣誓效忠的
问题。

在那个时候,曼施坦因早已明白,即令发动了一个政变,也还是不能改变联军
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还有,就是曼施坦因军人的自尊心在作怪,当曼施坦因握有兵权的时候,他觉
得还没到把发动政变作为唯一出路的时候。

在接受战犯审判时,曼施坦因说:“任何高级军事指挥官经年累月都在希望他
的部下为胜利而捐躯,那么当然不会用他自己的手来造成失败。”

放下曼施坦因对希特勒军事才能的评价暂且不表。

不久,曼施坦因就陷入了如何营救在斯大林格勒被围的第6军团的冥思苦想之中
了。

德军在1942年的时候,其在东线攻势是分为两个方向的,一个是指向高加索,
另一个则是指向斯大林格勒。等到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发生顿挫时,却缺乏足够的
兵力来守住这样一条绵长战线的正面。陆军总部想长期据守如此绵长的战线,是德
军第6军团1942年底陷入绝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军第6军团属于B集团军。保护这个集团军北侧翼的任务由罗马尼亚第3军团、
一个意大利军团和一个匈牙利军团负责。这些外国军团只不过是徒有虚表,兵力根
本达不到一个军团。B集团军所指挥的军团不下七个之多,其中还包括四个外国军团。

从指挥便利的角度来看,任何集团军所指挥的军团数,最多不应超过五个,否
则指挥难就可想而知了。希特勒还经常干涉集团军的指挥,这样B集团军总部对第6
军团的控制就更松了。

陆军总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原计划组建一个新的“顿河集团军”,由罗马
尼亚的安东尼斯库元帅指挥,再配上一位德军的参谋长,用来保护斯大林格勒正面
和侧面的安全。如果起用了安东尼斯库元帅,则可以约束那些B集团军中的罗马尼亚
高级军官,使他们不至于望风而逃,这些罗马尼亚高级军官对安东尼斯库元帅的敬
畏,并不亚于对俄国人的敬畏。

但后来,是曼施坦因就任这个新编顿河集团军的总司令。安东尼斯库元帅曾经
写信给曼施坦因,告之这个新编集团军面临的情况十分的危险,并且在罗马尼亚第
3军团的防御方向上,再三提出警告。B集团军和第6军团也都就苏军将要向斯大林格
勒两侧方向上所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事先都作出了警告。

1942年秋季中,德军统帅部犯了轻敌的错误,本不应该把B集团军的最精锐部分,
长久滞留在斯大林格勒一线,而只留下一点极易被摧毁的兵力来掩护其两翼。罗马
尼亚军队还算是联军中最有战斗力的,至于意大利军队,自始至终都不应对其抱有
任何幻想。

1942年11月21日,曼施坦因在中央集团军的费特布斯克地区,接到了陆军总部
关于组建顿河集团军的正式命令,命令的内容大致如下;
第11军团司令官曼施坦因元帅:
为了使正在斯大林格勒西方和南方从事于激烈防御战斗
的各军团,能有比较严密的协调起见,从即日起,陆军总司
令特命第11军团司令部升格为顿河集团军总司令部,曼施坦
因元帅领顿河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并指挥德军第4装甲军团、
第6军团和罗马尼亚第3军团。原B集团军芬克上校领导的
后勤机关负责对顿河集团军除空运之外的补给。顿河集团军
的当前任务,就是使苏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
阵地。
德国陆军总司令阿道夫?希特勒(签名)
1942年11月21日

除了负责后勤补给的芬克上校,顿河集团军司令部的幕僚人员大都是原第11军
团的老人。这位芬克上校在曼施坦因元帅被免职之后,调往西线总司令部,后因参
与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的行动而被处死。

在顿河集团军司令部转移的途中,曼施坦因元帅向德军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克鲁
格元帅和他的参谋长沃勒尔将军初步了解了斯大林格勒前线的战斗情况。会谈中,
曼施坦因元帅被告知,苏军已经用了极大的兵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的顿河沿线上,
突破了负责掩护德军第6军军团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正面。在突破中,苏
军使用了一个坦克军团和大量的骑兵,意图很明显,就是分割包围德军第6军团。

曼施坦因这位还未到任的集团军总司令,马上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一方面电请
参谋总长,请求给顿河集团军再增加1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以便在日后加
强顿河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一线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曼施坦因又致电B集团军,
要求他们命令第6军团迅速从其防御正面撤出。

1942年11月24日,在接到第11军团升格为顿河集团军司令部的第三天,曼施坦
因率领司令部到达了设在斯塔罗比尔斯克的德军B集团军总部,B集团总司令魏赫斯
上将和参谋长热情接待了曼施坦因一行,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情况。

原来在五天之前,也就是在11月19日,经过一阵巨炮掩护射击之后,苏联红军
攻击了德军第6军团所属第11军的左翼,同时苏军还对霍斯上将率领的德军第4装甲
军团发动了一次强烈的攻击。德军第6军团两面的罗马尼亚军队都为苏军所击溃。强
大的苏军坦克部队从罗马尼亚防御阵地突破口涌入,11月21日清晨已经在第6军团的
后方的卡拉赫会师。

到目前为止,苏军已经切断了对德军第6军团补给起决定性作用的顿河上的桥梁。
从11月21日上午起,德军第6军团处处在被苏联红军合围的状态,同时,霍斯上将的
第4装甲军团中的一部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也从南面被挤入对第6军团的包围圈
中。

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的德军中,包括5个德国军共22个师,两个罗马尼亚军,还
有大量的陆军炮兵和工兵。甚至以后在集团军总部中,都无法知道被围德军的确切
总数。第6军团自己报告说有20?27万人之间??这是要求发给口粮的人数。考虑到
其中还有部分罗马尼亚人员和本地的志愿人员、战俘在内,曼施坦因判断包围圈中
的德军不会超过22万人。

被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包括第4、第8、第11和第51等4个军和第14装甲军。第48
装甲军在苏军合围点附近的顿河桥头阵地充任预备队,在苏军合围时,曾经发动了
一次反攻,但并没有成功,它的两个师也都被包围,正奉命向西突围。它的军长赫
曼将军已被希特勒撤职查办。经过戈林主持的军法审判,被判处了死刑。

判处赫曼将军死刑,引起了陆军将领的反对。后来又经过了法庭调查,赫曼将
军被赦免,原因是他当时的兵力太弱,根本不足以执行阻挡苏军合围的任务。他这
个军内所管辖的两个罗马尼亚装甲师,根本没有战斗经验;仅有的一个德军的第22
装甲师,装备也达不到技术要求。

按照B集团军司令部的判断,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军团,最多只有两
天的弹药和六天的口粮,空运的数量只能满足该军团弹药和燃料要求的1/10??德
国空军已经许诺用100架容克式飞机执行空运,每天约有200吨的数量的补给送入包
围圈。

到了11月28日,顿河集团军作战处长向曼施坦因报告,在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
的作战地区内,已经发现了苏军143个师和装甲旅的作战单位。看来苏军的胃口不小,
想吃掉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几十万德军。

而此时,曼施坦因指挥下的顿河集团军兵力,从书面的编制表上,有如下单位:

德军第6军团,司令保卢斯将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被围,总计有20个非常疲惫
的德国师和两个罗马尼亚师。

德军第4装甲军团,司令官霍斯将军,其一部分兵力也被挤进了斯大林格勒的包
围圈,只能待重新补充兵力之后,才能使用。

两个罗马尼亚军团的残部,一部分溃散,一部分被包围,还残留一些军和军团
的建制。

曼施坦因所拥有的最好的兵力是德军第16摩托化师,迄今尚未与苏军正面接触,
这个师担任掩护A集团军后的任务,不能移动。另外还有四个完整的罗马尼亚师。

德军第6军团的地位比较特殊,它名义上是属于顿河集团军指挥,实际上一直受
陆军总部和希特勒的直接控制,希特勒在第6军团司令部中还设立了一个联络组,并
在军中设有自己的通班,用以对第6军团直接的控制。

因此,在被围初期,第6军团突围尚有一线机会的时候,希特勒就已经得知突围
的意图,于是就明确下令不准突围。由于元首已经明令不许第6军团突围,第6军团
的直接指挥者??集团军这一级,也就不能再命令其突围。

曼施坦因本来可以不接受对第6军团这个名义上的指挥权,但考虑到更便于被围
部队和援军的合作,所以接受了有名无实的对第6军团的指挥权。

经过与顿河集团军作战参谋人员对斯大林格勒双方态势的分析,曼施坦因通过
电话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了陆军参谋总长:

“目前为上,第6军团仍然有向西南突围的可能,由于弹药和燃料的缺乏,加之
补给的困难,该军团不宜再死守在斯大林格勒。但在目前营救突围的德军部队尚未
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似不宜即刻突围。突围行动最好等到援军赶到再实施。

根据现行的军队移动速度,发动营救作战的时机似应选在1942年12月初为宜。
在救援作战发起之前,对包围圈内的第6军团充足的空运补给是必不可少的,其数量
至少应该比目前多一倍,应达到每天400吨的数量。这400吨还只是对车辆所需燃料
和弹药的补给,其中并不包括食品,待食品用完之后,基本最低量应达到550吨。”

不知参谋总长能否答应曼施坦因的请求,且听下章分解。
第十九章 冬季风暴空雷鸣

苏军发起大反击,铁钳攻势显威力;
冬季风暴接雷鸣,劳而无功空欢喜。

参谋总长柴兹勒尔将军完全同意曼施坦因对情况的处置,答应把这些要求转呈
给元首希特勒。同时,柴兹勒尔将军也在电话中事先提醒曼施坦因,不要对元首放
弃坚守斯大林格勒的决心认识不足,元首多半会固执己见;至于要求戈林的空军增
加空运的补给量,也不现实,达到目前的每日200吨,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为了更便于指挥和协调对第6军团的营救行动,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司令部又
迁移到了新齐尔卡斯克。10年前,即1932年,曼施坦因也曾经过同一条路前往罗斯
托夫,去参加苏联红军在高加索举行的大演习。在那次旅行中,一些有趣的事还历
历在目,沿途俄罗斯大草原的秋季的景色十分让人留恋。但今天曼施坦因却无心观
赏沿途美景,营救第6军团的任务是如此地沉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物是人非,
今非昔比。

看到司令官的心情如此沉重,曼施坦因新上任的副官斯塔尔堡中尉努力设法使
大家的心清轻松一下,放了一些轻松的音乐唱片,并尽量引开关于解救被围德军的
沉重的话题。可没有收到预朗的效果,车厢内的空气依然十分沉闷,曼施坦因和他
的参谋人员依然摆脱不了斯大林格勒德军惨败的阴影。

自从曼施坦因的副官斯皮赫特中尉死了以后,斯塔尔堡中尉就接替了他的职。
斯塔尔堡中尉是曼施坦因在南方集团军任参谋长时的老战友垂斯考上校所介绍来的,
斯塔尔堡恰好是他的侄儿。

斯塔尔堡以后一直跟着曼施坦因,直到战争结束时为止。在这个阶段中,曼施
坦因的一切私人事务,都是由他来料理。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被盟军以战犯罪起
诉,并被判处了多年的徒刑,多亏了这位斯塔尔堡照料曼施坦因的家庭和妻子,可
谓是忠心耿耿。

两天之后,曼施坦因到达了罗斯托夫并在那里进行了短暂的留停,与德国驻罗
马尼亚军事代表团的豪飞将军会晤。豪飞将军对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两个罗马尼亚
军团的情况,描绘出一幅令人失望的景象。他告诉曼施坦因,一共是22个师的罗马
尼亚军队,其中有9个是被完全的消灭了,另有9个师被击溃了,无法再参加作战。
现在只有4个罗马尼亚师还能勉强一战。

豪飞顺便把一封信交给曼施坦因,这是罗马尼亚的安东尼斯库元帅专门写给曼
施坦因的。信中对德军统帅部颇有微辞。信中甲抱怨的口气指明,在所有的德国同
盟国中,只有罗马尼亚和他个人作了最大的贡献,尽管德国与罗马尼亚之间没有任
何条约的约束,他还是拿出了22个罗马尼亚师的兵力交由德国人指挥,参加1942年
的战役,而不像意大利和匈牙利,只拿出象征性的几个师。但罗马尼亚军人在德军
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往往还被指责为懦夫,这是极不公平的。

曼施坦因早在克里米亚战役之前,就与这位罗马尼亚的统帅相识,并且私交甚
厚,故此安东尼斯库才放言无忌,直言不讳。曼施坦因只好回信给他这位老朋友,
答应把他的信的原意转呈希特勒,尽量改善罗马尼亚军队在德军中的境遇。

在回信中,曼施坦因提醒安东尼斯库,他信中说的关于德国党卫军头领希姆莱,
收容了安东尼斯库在罗马尼亚的死敌“铁卫队”头领的事(罗马尼亚这些极右的铁
卫队组织曾经企图发动政变,推翻安东尼斯库政权,并曾经一度包围了他的官邸。
叛乱最终被安东尼斯库消平,铁卫队的领袖逃到了德国,被希姆美收容。)他是爱
莫能助,希姆莱这样做也确实会破坏德国同罗马尼亚之间的团结,只有请希特勒出
面,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关于安东尼斯库信中指挥德国的军官和士兵在公私两方面均对罗马尼亚军人犯
有虐待的罪行,曼施坦因说他对此却不敢苟同,他请这位罗马尼上元帅注意,正是
罗马尼亚军队在苏军的攻势之下陷入苏联红军的铁壁合围。

1942年11月26日,经过长途跋涉,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司令部终于到达了设
在新齐尔卡斯克的新总部。在这个地区周围,己经不再有能调用的德军部队担任集
团军司令部的警卫工作,曼施坦因只好命令征用当地的一营哥萨克志愿部队。这些
哥萨克兵,是苏联红军中的败类,他们对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制度有着刻骨的仇恨,
乐于为德国人所用。他们甚至恬不知耻地认为,能为德军一个集团军司令部站岗是
他们的荣誉。

在新齐尔卡斯克安营扎寨的第二天夜间,通讯兵就把多如蛛丝的通信网架设完
毕,顿河集团军司令部的主要通信网已经能开始工作了。

就在曼施坦因到达集团军司令部新址的那一天,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第
6军团司令保卢斯将军,派了一位军官乘飞机从包围中飞出来,带了一封信给他的新
上级曼施坦因元帅。

在这封冗长的信中,保卢斯详细介绍了包围圈内德军的兵力部署情况,描述了
德军由于供给不继,士兵们无衣无食的惨状,最后他强调说,他要求应有在紧急情
况中行动的自由,因为向西南部立即实行突围的机会也许会随时都可能发生。

为了了解包围圈中德军的补给情况,曼施坦因又命传令兵叫来另一个名叫皮克
尔特的空军将军,他专门负责从空中对第6军团补给,也是刚刚从包围圈中飞出来。

一进曼施坦因指挥部的房间,这位眼窝深陷、满脸倦容的皮克尔特将军就告诉
曼施坦因元帅:

“总司令官阁下,实不相瞒,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的情况,比您想象到的还要
糟糕。保卢斯将军的第6军团的口粮已经无多,即使是不按足额配发时,也只可维持
12天左右。请考虑一下天气越来越冷的因素,士兵们吃不饱饭会是个什么样子。”
皮克尔特将军的声音有些哽咽,曼施坦因脸色越发显得阴沉。

隔了一会儿,皮克尔特缓过劲来,又接着说:“另外,包围圈中的德军部队,
弹药的储存量只有正常的20%,在一天的激烈战斗中就可能用完。燃料也只能供小
型部队调动之用,而不能集中用于坦克的突围之用。”

这确实出乎曼施坦因的预料之外,胖子戈林不是在元首面前拍着胸脯保证,德
国空军能充足地保证被围部队所需吗?

基于这种情况,曼施坦因决定立即接应第6军团突围,不再等候救援部队完全到
位。为了说服保卢斯,曼施坦因决定自己亲自飞入包围圈中,与保卢斯讨论突围的
问题。

顿河集团军的参谋长夏尔兹将军和作战处长布西上校都了解此刻司令官焦急的
心情,但又都不同意曼施坦因亲自出马。这样做固然便于说服保卢斯,但身为集团
军总司令身陷险地,总是不妥;况且整个集团军也不能离开总司令那么长的一段时
间。照当时的天气看来,曼施坦因如果飞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去,可能要在包围
圈中停留两、三天之久。

参谋长和作战处长的理由说服了曼施坦因,于是曼施坦因不再坚持自己亲自去,
只委派了他的参谋长夏尔兹将军,后来又派作战处长布西上校,带着集团军刚刚制
定好的解围计划,飞进包围圈中去见保卢斯。这个突围计划还须得到第6军团的通力
配合,尤其是具体时间、地点的选定,保卢斯的意见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两人飞进包围圈中,会见了保卢斯将军。保卢斯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以
下两种情况下,被围困的第6军团必须突围,其一是苏军多处突破,德军防御圈不能
再支撑,其二是被围部队的实力已经逐渐被消耗殆尽,无法再坚持下去。现在看来
还没有到那种非突围不可的两种境地。

两人毫无所获,回到了集团军总部。曼施坦因听了两人的汇报之后,大叫保卢
斯糊涂;如果真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突围,都太被动了,那简直无异于自杀!到了
他所设定的两种情况之下,德军恐怕根本就没有力量再夺围了,等待保卢斯的结果
都只能是一个,那就是被苏联红军歼灭!

既然保卢斯仍然在斯大林格勒坚守,那就要有足够的空中补给,空中补给又变
成了问题的关键。曼施坦因命人找来了负责给第6军团空中补给的德军第4航空军团
司令里希特霍芬上将,征询他对空中补给的高见。

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答复非常令曼施坦因失望。他对曼施坦因说,现在的天气状
况,实在是不利于空运。即使是天气好转,也不能完成集团军和第6军团估算的维持
所需的补给数量。德国空军在执行对第6军团补给的任务过程中,已经在斯大林格勒
上空损失了各种飞机488架,人员约1000多名,这些都是有经验的飞行人员,很难得
以继续补充。即使已经尽了这样大的努力,而第6军团所获得的补给量,还是不敷最
低的要求。

正在曼施坦因一筹莫展的时候,德国陆军总部给顿河集团军司令部下达了一个
关于营救第6军团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准备用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军团,杀
进重围,执行救援的主要任务。第4装甲军团将得到从德军A集团军调来的第57装甲
军(下辖第6、第23两个装甲师)和第15空军野战师的加强。这些兵力预定在12月3
日到达。

另外还将在罗马尼亚第3军团地区中,成立了一个新的救援兵团,叫做何立德兵
团,下辖第62、第294、第336等3个步兵师,主力为德军第48装甲军,军长克罗贝尔
斯多夫将军,下辖第11、第22两个装甲师;另外还有德军第3山地师、第7、第8空军
野战师,这个兵团于12月5日完成准备工作。

这样,营救被围困德军所用的兵力总额为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山地师和
3个空军野战师。

1942年11月28日,曼施坦因又给希特勒本人送去了一个报告,指出包围第6军团
的苏军单位有143个之多,并详细说明了第6军团因缺乏油料和弹药而失去其机动性
的可怕后果。曼施坦因主张,不必等全体援军的到达,第4装甲军团应先采取行动,
只要能在苏军的包围圈中切开一条走廊来补充第6军团的燃料与弹药,以恢复第6军
团的机动性,便可里应外合,冲出包围圈。

曼施坦因在报告中特别提醒元首希特勒,当苏联红军沿着几百英里的正面上充
分享有行动的自由的时候,而德军只把兵力钉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地区,这是非常
不可取的,应该赋予第6军团的行动自由,而不必令其死守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对曼施坦因的这个报告迟迟不作答复,而陆军总部答应给的援军又迟迟
不到,预定加入57装甲军的第15空军野战师,至今没有编成,指定由A集团军拨给的
炮兵,除了一个炮兵团以外,其余毫无消息。拨给何立德军团的七个师中,两个步
兵师早已经用在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防线上,如果把这两个师撤出,罗马尼亚第1军
和第2军的防御正面马上就有崩溃的危险。

更使曼施坦因气恼的是,原本预定拨给顿河集团军的德军第3山地师,一下火车,
其中的一半就被陆军总部交给A集团军使用,另一半留在了中央集团军。实际上,在
陆军总部计划中的两支援军,只有第57装甲军(辖两个装甲师)和第48装甲军(一
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能用。

时间不等人。12月1日,曼施坦因于顿河集团军司令部下达了代号为“冬季风暴”
的作战命令,决定在12月8日以后,开始救援行动。

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表面看似平静,但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可以看出,苏军也
正集中兵力,待到积蓄到一定的数量时,就要对包围圈内的德军第6军团,作最后致
使的向心攻击。

12月2日,在德军执行“冬季风暴”行动的第二天,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
面军对德军第6军团作了第一次攻击,接着在4日和8日,又连着发动了两次攻击。1
2月2日,顿河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德军第6军团的报告,在扣发口粮和宰杀一大部分骡
马之后,从现在开始,被围德军的口粮估计从11月30日起,还能维持到12到16天的
样子。

现在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与围困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之间,为营救和围困第6军
团,展开了生与死的竞赛。这个竞赛是从12月12日开始的,第4装甲军团就是在这一
天向斯大林格勒发起了进攻。希特勒仍然拒绝第6军团撤出斯大林格勒。

12月18日,曼施坦因再次派他的集团军情报处长艾斯曼少校飞入斯大林格勒包
围圈,把接应突围的德军部队最新的情况,对保卢斯作了如下通报:

德军第4装甲军团由于受到了苏军的强烈抵抗,加之整个顿河集团军和A集团军
都受到了苏军的攻击,因此顿河以东的营救作战,只能持续一个极为有限的时间。
德军第4装甲军团还不能肯定冲到包围圈上,因为苏军正把有生力量不断投入。留给
第6军团的机会已经不多,现在突围是最好的机会。

在集团军“冬季风暴”作战命令中,曼施坦因分配给第6军团的任务是准备向西
南突围,以求与前去接应的第4装甲军团汇合。艾斯曼少校受集团军司令官委派,向
第6军团司令官指明,尽管集团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不相信对被围德军的空
运情况会有所改善。

“对此,您可以充分发表您的意见,我将把您的意见转达给集团军司令曼施坦
因元帅。”艾斯曼少校在结束他的汇报时,向保卢斯和第6军团的其他高级军官如释
重负地说。
起初,保卢斯将军、第6军团的作战处长和军需处长都认为,不仅应该趁早突围,
而且对突围行动很有信心。但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第6军团的参谋长希米德少将,他
认为第6军团此时不可能突围,现在突围等于自取灭亡。

希米德少将告诉艾斯曼说;“按照元首的指示,第6军团将仍在这里过复活节,
而你们的任务就是怎样使我们获得充足的补给。”

希米德参谋长不无抱怨地说:“陷在斯大林格勒这个鬼地方,并非是第6军团自
己的错误,因此,使第6军团脱离目前的困境,是集团军和最高统帅部的事情。”

艾斯曼少校耐心地劝说:“就我所知,集团军已经就贵军团的补给问题竭尽全
力,集团军司令部并没有支配天气的本领,而且它也不能从帽子里变出运输机来。”

虽然艾斯曼少校是曼施坦因身边的一个比较善于言词的人,但劝说的结果,并
没有说服以希米德参谋长为首的顽固分子。

这个参谋长果然是出了名的性格倔强,结果本已松动的保卢斯将军在其参谋长
的影响下,宣布第6军团是不可能执行集团军关于突围的命令的,并抬出了元首这张
王牌;放弃斯大林格勒是元首所明令禁止的。希米德的顽固性格,最后终于受到了
报应,不久被苏联红军俘虏,并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了25年的劳役。

见劝说未果,艾斯曼少校只好飞返顿河集团军司令部,曼施坦因正焦急地等待
着结果。

听了情报处长的一番诉说,曼施坦因真想立时撤换了固执己见的保卢斯和他的
参谋长。

如果是在平时的时候,军团司令与集团军司令的分歧到了这种程度,集团军司
令足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更换军团指挥员,但在目前的这种紧急情况下,新任的指挥
官和其参谋长掌握全面情况所需的时间,已经没有了。再说更换也不一定得到希特
勒的批准,因为希特勒是十分信任保卢斯的。曼施坦因只好强忍下心头这口恶气。

鉴于第6军团已经抬出了元首这尊神灵,顿河集团军为了解除第6军团的顾虑,
准备发出另外一个命令,宣布解除第6军团司令对于突围和冒险放弃斯大林格勒的一
切责任,如果事后元首追究,那么顿河集团军的司令曼施坦因本人将负完全的责任。

曼施坦因随后把他的这一想法,与集团军参谋长夏尔兹将军进行了商谈,在征
得集团军参谋长同意之后,曼施坦因利用新建立的超短波无线电话,把集团军的这
一决定,通报给了包围圈中的保卢斯以及他的参谋长希米德。

12月19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德军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本来已经松动的保
卢斯在对待突围的问题上,又变得犹豫起来。德军第4装甲军团所属的第57装甲军,
已经推进到距离南面包围圈已在30英里以内。

假如第6军团此时开始行动,虽然不一定能突出重围,但与前去营救的部队建立
接触是足够的,第6军团可以通过这次接触,获得足够的燃料、弹药和食品。为了这
个目标,顿河集团军总部已经集中了一支运输纵队,装载了3000吨的上述物资,紧
跟在第4装甲军团的后面,并且还携带了牵引车以便营救第6军团的炮兵,只等开出
一条道路之后,冒险把物资送进去。

12月19日的中午时分,集团军用电动打字机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一个紧急呼吁,
要求元首希特勒允许德军第6军团撤出斯大林格勒,并立即向西南突围与第4装甲军
会合。
受文者:陆军参谋总长
并请立即转呈元首
极机密(只准由军官传送)
1943年 12月 19日 14时 35分
由于B集团军方面停止了任何增援兵力到达,遂使顿河
集团军方面已无把握把第6军团救出。
由于天气的原因和兵力的不适当,空运已经丧失了可能
性。根据四个星期以来的经验,这个军团已经无法在要塞中
继续坚持下去。第57装甲军专凭其自己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在
地面上与第6军团取得接触,更说不上切开一条走廊。所以
现在我认为只有向西南突围,才是唯一可能救出该军团大部
分人员和剩余机动部分的最后机会。
这个突破行动的第一目标就是在依里克米希柯伐河上与
第57装甲军取得接触。要达到这个目标,则第6军团势必要
被迫逐渐向西南移动,并随之放弃其在北面的防区。
这个战斗尚在进行的时候,必须用适当的战斗机和轰炸
机来保障空运的安全。
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苏军正在向罗马尼亚第4军团施加
压力,所以应立即从高加索方面抽调兵力,用来保护第57装
甲军的深入右侧面。
由于迟误之故,第57装甲军可能在与第6军团汇合的河
北面发生顿挫,也可能为其右侧面上的攻击所牵制。同时,第
6军团也需要几天的时间来重组兵力、补充燃料,然后才能开
始行动。
在包围圈中的粮食可以维持到12月22日,部队的体力
早已严重的减弱(在过去两周内每人只有200克一天)。根据
第6军团的报告,大部分的骡马都已饿毙或者屠杀供食用。
顿河集团军总司令 元帅曼施坦因

当日18时,曼施坦因又直接命令霍特的第4装甲军团,在“冬季风暴”攻击的第
一个阶段之后,还应续之以第二阶段的作战,这就是代号为“雷鸣”的行动。当接
到“雷鸣”的代号命令之后,第6军团即应向西南的第4装甲军突击方向前进,并逐
渐撤出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军团作好接应的一切准备。曼施坦因又电告保卢斯,当
“雷鸣”的命令发出之后,突围和放弃斯大林格勒的一切,均与第6军团无关,一切
责任当然由顿河集团军司令部负责。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最后还是因为燃料问题,使保卢斯决定反对突围,他报告他所有的燃料,只够
使其坦克(大约有100辆左右)最多行驶20英里的距离。除非能够保证供应其适当的
燃料和口粮,或者是第4装甲军团能够进到距离包围圈20英里以内的地方,否则他无
法开动。

曼施坦因计算了一下,要达到他们所提的要求,起码要有4000吨的燃料。空运
这样大的数量,事实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曼施坦因试图动用元首希特勒的威信,迫使保卢斯自己也作一些突围的尝试,
因此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给希特勒打电话。而希特勒自己,现在仍然是不想放弃斯大
林格勒,说服元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果然,希特勒在耐着性子听完曼施坦因焦急的诉说之后,不冷不热地回答说:
“我不知道您是怎样想的,但我却知道保卢斯所有的油料最多只能行驶15到20英里,
他自己说他现在是不可能突围的,即使是元帅您,恐怕也无法让我们的坦克用只够
跑20英里的汽油,跑上30英里吧。”

由于希特勒和保卢斯都坚持待在原地不动,甚至连尝试一下也不愿意,曼施坦
因现在已经是无计可施。这时,霍特上将派人送来了报告,说德军第4装甲军团这个
原本负责营救的军团,现在也开始陷入了苦战;虽然他们鼓足最后的余力,终于在
米希柯伐河的北岸上建立了一个桥头阵地,甚至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能看到斯大林
格勒周围炮火的闪光,但也不能再前进一步了。而被营救的保卢斯第6军团始终都不
见突围的任何迹象。

1942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的第6军团司令保卢
斯上将(此时希特勒已经把保卢斯晋升为陆军上将),派人把一封言词凄惨的电报,
送达顿河集团军司令部曼施坦因元帅手中,曼施坦因马上命令通讯处长立即将这封
信转呈陆军总部。保卢斯上将的电报全文如下:
流血的损失、寒冷和不适当的补给,最近已经使鄙军团
所属各师的战斗力大受影响。我应该报告下述各点;
1.本军团仍能继续击退苏军小规模的攻击和应付局部危
机,维持这一能力的时间,取决于补给条件能否继续改善,补
充的人员能够尽量迅速飞入。
2.假如苏军从霍斯的第4装甲军团方面,或者在其他方
面抽调大量的兵力,用来对斯大林格勒要塞发动一个大规模
的攻势,则我们就不能再长期支持下去了。
3.除非先打通一个走廊,使本军团获得必要的人员和物
资补充,否则本军团决不可能执行突围作战。
所以我要求向最高当局表示,除非全盘的情况迫使本军
团有牺牲之必要,否则应立即加速援救行动。本军团自应竭
力坚守,直到最后一分钟为止。
我同时也必须报告,在今天只飞入了70吨的物资,有些
部队已经开始断粮了。所以现在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
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 保卢斯
1943年2月26日

在保卢斯送出这封电报的第二天,斯大林格勒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联红
军一方了,德军第4装甲军团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终于放弃了
桥头阵地,拖着无数伤兵和被打坏的装甲战车,退回了原来的阵地。企图营救德军
第6军团的努力彻底地失败了。

不知包围圈中德军命运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第二十章 逞口舌希魔见疑

第六军团全被歼,司令发来绝命电;
东方战线大撤退,改换名称再苟延。

在营救第6军团的德军装甲部队退回去的时候,曼施坦因本来估计苏军就要对包
围圈中的德军动手,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1942年12月底和1943年工月初的时候,斯大林格勒战线除了双方局部的攻击
之外,第6军团的正面还是相当的平静无事。一方面,苏军正在积累攻击斯大林格勒
所需的弹药,另一方面,苏军统帅部还有更大的胃口:以被围的德军第6军团为诱饵,
吸引德军东战场的兵力,调集兵力先求歼灭德军第4装甲军团。

1943年1月8日,包围圈内的保卢斯派胡比将军晋见希特勒,顺便到顿河集团军
总部汇报。胡比将军告诉曼施坦因,包围圈中德军第6军团中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要放手,我会救你们出来!曼施坦因。”并说这句话是集团军司令官曼施坦因
从一封发给第6军团的电报中,亲口许下的诺言。胡比请司令官解释,因为这与集团
军命令突围的决定有些自相矛盾。

曼施坦因不承认自己曾经向被围部队提出这样的诺言,因为这个诺言是他无法
兑现的,一定是有人误传,也不排除德军总部那些党棍们的恶意中伤。

行伍出身的胡比将军倒是一个直来直去的硬汉,听完曼施坦因的解释也就释然
了。接着,胡比将军又向曼施坦因谈起了他此次晋见希特勒的经过:他居然敢向希
特勒说,他建议希特勒应该把指挥权交给一个军人去执行??至少在东线上应该如
此。

曼施坦因闻听此言,吃了一惊。自打上次当面向希特勒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显
而易见,元首是心存芥蒂的。这次与自己交往甚多的胡比将军旧事重提,万一希特
勒多心,认为胡比更换指挥官的一番言论,是受了自己的指使,那自己的地位也就
发发可危了。

1943年1月9日,经过一番补充的苏联红军,在发起对第6军团最后攻击之前,来
了个先礼后兵,向第6军团招降。保卢斯自己不敢作主,连忙请示希特勒。在希特勒
的严令之下,这个要求被拒绝了。

不久,曼施坦因也得知了苏军招降的事。

作为集团军指挥官,曼施坦因对希特勒的这一命令,倒是很欣赏。他召集了所
属军团和各军的指挥官,在集团军司令部受训,在整个集团军中,总有或多或少的
人暗地同情保卢斯,认为投降也不失为万一之策。

受过多年普鲁士军国主义教育的曼施坦因元帅环视着在座的诸位将领:

“诸位想必已经知道俄国人招降之事,想必也知道元首对此事的态度。我在这
里重申我的看法,请诸位牢记:任何军队只要有战斗力余留,就绝对不许投降!

如果放弃这种精神,军人作为一种职业也就结束了。只要有战争,这种军人的
荣誉观念就必须维持,即使是毫无希望的战斗,也不能作为投降的理由。
如果身为前线的一个指挥官,只要认为他的处境毫无希望时就马上投降,那么
谁也不会赢得一场战争了。保卢斯将军的第6军团在它未被完全歼灭之前,必须尝试
尽可能的牵制苏军的兵力,这种牵制的时限越长,对整个战争的贡献也就越大。”

曼施坦因随手拿出情报处长为他早已经准备好的纸条,上面列满了数字:

“去年12月初,我们在第6军团的包围圈上,共发现了苏军60个师或装甲旅的番
号。到了现在,整个顿河集团军所面对的259个苏军战术单位中,有90个是用来包围
第6军团的。假如第6军团在1月9日就投降了,苏军的这90个大单位,就会像潮水一
样释放出来,于是本集团军的处境就不堪设想了。”

既然不同意贸然突围,又不同意投降,看来德军第6军团只好在斯大林格勒准备
坟场了。

保卢斯的德军第6军团拒绝投降之后,苏军就开始从斯大林格勒各方面发起了进
攻,猛烈的炮火,大量的坦克,快速的穿插迂回,把包围圈内的德军惊得魂飞魄散。

保卢斯上将在硬撑了三天之后,1943年1月12日,把最后一份表达绝望心情的报
告,送到了顿河集团军总部曼施坦因司令手中。曼施坦因匆匆浏览了一下这封电报,
命令通信人员立即把这一报告送到陆军总部。

保卢斯的电报这样写着:

“尽管我的部队曾经作英勇的抵抗,但是最近几天来的激战已经让苏军作了深
入的穿透。

已经没有预备队,而且也无法再编成。

重兵器现在已经丧失了机动性。

严重的损失、再加上严寒,已经使德军部队的抵抗力相当地降低。假如敌人继
续用现有的兵力进攻,则我军的防御正面最多只能支持几天,以后的抵抗就只不过
是局部的行动而已。”

天气似乎也在帮了苏联人的忙,德军对包围圈中不仅空运弹药不能,而且德国
空军的俯冲轰炸机也不能起飞支援德国守军的战斗。

当日夜间,保卢斯又发来一份情况补充报告,请求曼施坦因再派几个营并携带
全套兵器,机降在包围圈内,则还有希望继续抵抗下去。这份补充报告不禁使曼施
坦因与他的参谋长和司令部人员面面相觑:顿河集团军总部自己也没有必要的补充
兵员了。而且自从德军第4装甲军团停止救援行动以来,也就再没有把增援兵力送入
围城的理由了。为了提高被包围德军的士气,曼施坦因已经说服第6军团的许多指挥
官和参谋人员,在休假届满之后,纷纷飞回城内,其中的很多军官出身名门,如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后人。

1943年1月13日。保卢斯的副官贝尔上尉,最后从斯大林格勒的死亡之圈飞出来,
并带出了第6军团的战争日记,来到集团军总部。贝尔上尉同时带来了军团长保卢斯
和参谋长希米德将军的充满绝望的私人信函。

1月22日,苏军占领了被围德军的生命线??古门拉克机场,外界的补给再也无
法在包围圈中着陆了。被分割的德军同时缩在几个比较坚固的要塞中,负隅顽抗。

保卢斯再一次请求希特勒,允许他投降。

此时,曼施坦因也改变了初衷,倾向于同意第6军团的残部投降。曼施坦因与希
特勒在电话中作了长时间的辩论,力劝希特勒批准投降:

“是该结束这个英勇战斗的时候了,我的元首!我认为第6军团为了牵制苏军已
经尽了最后的努力,继续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

希特勒仍是不同意投降。他有自己的算盘,他对曼施坦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
“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
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军团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当希特勒拒绝了曼施坦因允许第6军团投降的请求之后,曼施坦因的头脑中也闪
过辞职的念头。早在1942年圣诞节,希特勒拒绝批准他所提出的准许第6军团突围的
时候,曼施坦因就起过此念。这个问题一直压迫着他的良心。

当时曼施坦因的作战处长布西上校,代表集团军司令部全体人员挽留曼施坦因,
加之此时辞职有临阵脱逃之嫌,故曼施坦因没有再提。

事后,布西上校曾向第6军团的工兵指挥官说过:“假使我不是为了部队的缘故,
一再请求他留下来不走,他早向希特勒掼了乌纱帽。”他的话很能代表曼施坦因的
性格。

1月24日,德军第6军团的最后日子终于来到了,顿河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失去与
包围圈内的所有联系,尽管曼施坦因守在报话机前喊破了喉咙,也始终听不到保卢
斯的回音,回答他的,只是包围圈内隐隐传来苏军巨炮的轰鸣声。

正在这当口,德军陆军参谋总长柴兹勒尔将军给曼施坦因转来了第6军团发给陆
军总部的“绝命之笔”:
陆军总部于1月24日曾经收到第6军团的无线电报,内
容全文如下:
要塞只能再守几天,由于没有补给到达,部队已经疲惫
不堪,兵器也都不能移动。最后一个机场的丧失,补给完全
断绝。已经没有据点可以继续执行死守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苏
军早已透入很多地点,整个地区因为人员全部阵亡而丧失,尽
管士兵和军官的英勇仍未稍减。为了作最后的一击起见,应
该命令各单位分组向西南突围。有一部分人员将可透出,而
可在敌人后方造成混乱。若不采取行动,则无异于使所有的
人员同归于尽,或是被俘,或是死于饥寒。我建议飞出少数
人员(军官和士兵都在内),当作未来作战中的专门人才使用。
适当的命令也应立即颁发,因为着陆的设备不会存在太久。请
列举姓名,当然不包括我在内。
保卢斯
本部已给第6军团下述的答复:
“来函敬悉。经再度呈秉之后,元首已作了下述的指示:
1.关于突围方面,元首保留最后决定权。必要时再请求。
2.关于人员的飞出方面,元首在面前不拟考虑。请派员
来此间再作陈述。我将带他去见元首。
参谋总长 柴兹勒尔

1943年l月31日,刚刚升任德国陆军元帅军衔的第6军团司令保卢斯和其军团部
人员都作了俘虏。2月1日,当第11军的残部也在城北投降的时候,斯大林格勒的战
斗终于结束了。

被围的30多万部队(包括德军、罗马尼亚军队以及其他轴心国国家的军队),
落在苏军手中的俘虏有9万多人,除了德国空军事先陆续救出的3万余伤患人员,其
余全部死亡。而被俘虏的9万人,能够熬过俄国寒冷的冬天而活到战后的,不过是几
千人而已。

没等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硝烟散尽,各地告急的电报,雪片也似地飞向德军最
高统帅部。希特勒为了应付当前的危机,特地派了一架联络飞机,于1943年2月6日
接曼施坦因到元首大本营去与希特勒亲自会晤。

到机场去迎接信使的时候,曼施坦因不住地猜度,希特勒可能是受了其侍卫长
希孟德将军的影响,才会有今天的这番召见。希孟德将军于1942年11月底访问过顿
河集团军司令部,曼施坦因趁机对他讲了自己对指导战争的看法。

看得出,希特勒在这次会晤中,也没有完全从斯大林格勒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他故作沉痛地对曼施坦因说:

“我对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失利应单独负责!我也许可以责备戈林,怪他对空军
实力作出了夸大的估计,但是他已经被指定为我的继承人,所以我们不能把斯大林
格勒的责任加在他的身上。”

这一次希特勒居然肯勇于负责,而不去寻找一个替罪羊,总算是难能可贵的。

在希特勒表白了对斯大林格勒所负责任之后,似乎使曼施坦因很受感动,觉得
希特勒还有一些骑士风度。

在希特勒征询曼施坦因对东部战局意见的时候,曼施坦因坦白地对希特勒谈了
自己的两点看法。他的主要目的有两条,其一,说服希特勒同意,放弃顿聂兹盆地。
其二,还是最高指挥权的问题老调重弹。

自从原来的陆军总司令布劳齐特希被免职之后,希特勒就一直自己兼任陆军总
司令。这也是德国陆军高级将领时常探讨的一个问题。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之后,
军界对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认为悲剧的发生,就是希特勒这种领导方式的
后果。

曼施坦因了解他的元首,知道希特勒肯定不会放弃手中已经取得的权力,便委
婉地提出了一个既不影响他威望,而又获得他满意的方案,这就是建议希特勒任命
一个真正的参谋总长,他应该完全信任他,并给他以适当的权威和责任。

希特勒对曼施坦因所提的军事领导权问题,明确地表示了异议。希特勒列举了
过去的军政部长勃洛姆堡以及陆军总司令、前几任参谋总长等等,是如何令他失望。
接着希特勒又坦白地宣称,他不可能让任何人位于戈林的位置之上,因为戈林决不
肯接受任何参谋总长的领导。

对军事领导的问题,希特勒不肯作丝毫让步,于是话题只好回到了曼施坦因第
一个问题上。曼施坦因把顿河集团军的现状和可能遇到的情况,耐心地讲给希特勒
听:

“我们的结论是,以德军的现有的兵力,无论如何都不能守住顿河和顿聂兹地
区,不管最高统帅认为其价值是如何之高。如果顿河集团军抓住这个地区不放手的
话,那么顿河集团军和A集团军都将与之同归于尽。反之,若能放弃这一地区,或许
可以解除我们面临的威胁。”

希特勒回答曼施坦因:“我的元帅,目前您绝对不可能放弃顿聂兹盆地,首先
这会影响土耳其追随我们的态度;其次,我一再强调顿聂兹盆地的煤对于苏联和德
国双方的战争经济都十分重要。俄国人只有重新获得了这些煤,才能维持其钢铁生
产,并使坦克、火炮和弹药的产量不至于减少。”

曼施坦因提醒他的元首:“请元首注意,目前俄国人虽然没有顿聂兹的煤,但
他们仍然能够生产大量的坦克和弹药。”

希特勒狡辩说:“俄国人是仅靠储存的钢铁才能活命的。”

接着希特勒又搬出了“战争经济”那一套:“假如俄国人不能收回顿聂兹的煤
田,就不可能维持其原有煤炭的产量,也就生产不出足够的对德国发动进攻的坦克
和武器弹药。从这个角度说,阻止他们重新获得顿聂兹的煤田,也就足以阻止他们
发动任何巨大的攻势了。”

苏联在丧失了顿聂兹盆地的焦煤、钢铁以及其他的工业之后,当然会在生产上
发生困难,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而且曼施坦因自己也认为,俄国人1941年损失的
大量炮兵,到如今都没有完全恢复。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在与希特勒是否应该据守顿聂兹盆地的辩论中,曼施坦因只好打出了所剩的最
后一张王牌:在他此次尚未会晤希特勒之前,恰巧德国煤业卡特尔的总经理普莱格
尔,曾经造访了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司令部。曼施坦因不失时机地向他请教了顿
聂兹盆地对于苏德双方的战争经济的重要性,普莱格尔向曼施坦因保证说,并不完
全如此。在这个盆地中的相当部分,经济价值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大;那里的煤
起码是不适宜炼焦和供火车头使用。

曼施坦因马上打出了这张王牌。这样就使希特勒无法在战争经济的立场上来反
对撤出那个盆地了。

如果任何人现在就假定希特勒会承认失败,那他未免对希特勒的偏执性格估计
得过低了。希特勒话锋一转,马上又提到了天气原因,提前转暖的天气会使路面变
得泥泞不堪,不利于苏联红军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集中。

的确如此。天气好像是在帮助希特勒说话。在过去的几天之中,气候明显变暖,
顿河和顿聂兹河有提前解冻的迹象;要在往常的每年2月份,极少有这种气候出现。

似乎溺水者抓住了稻草,希特勒又来了精神,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力劝曼施
坦因撤军的决心再等几天再下,并像一个星相家那样肯定:天气将继续转暖,解冻
的顿河将会构成一个不可越过的障碍物,使得苏军在夏季之前都无法进攻。同样,
在这种泥泞的环境下,撤退的德军装甲部队也有陷在泥沼中的可能。

曼施坦因反对希特勒把整个集团军的命运寄托在天气的变暖上。如果几天之后,
天气又突然变冷又当如何呢!

情急之余,曼施坦因冲口而出,向他的元首喊道:“我的元首,请不要忘了,
凡是想要守住一切的人,往往最后将要丧失一切,这是战争中百试不爽的公理。”

看到自己的元帅是如此的坚持,于是希特勒这才勉强同意顿河集团军从现有的
防线中后撤。
曼施坦因又提议,鉴于斯大林格勒失败之后,德军士气沮丧,最高统帅本人应
该到前线上去亲自视察一次,或者至少应派参谋总长前往。但希特勒这次无论如何
不答应,任何口舌都不能打动他。

曼施坦因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这场争论足足进行了4个小时。看到自己的意
图部分地得以实现,曼施坦因就起身告辞。

刚刚走到门口,希特勒突然又把他喊了回去。希特勒解释说:“我对于已经批
准的事情,当然不会反悔。不过,我的元帅,我劝您是否能考虑一下,把撤退的事
再稍微等候一段时间。假使顿河地区解冻了,那就可以还留在这个地区。”

曼施坦因仍然坚持撤退的计划不变,唯一作出的让步就是答应元首,可以等到
明天中午回到集团军总部之后,再下达撤退的命令,而不是今天晚上。

2月7日中午时分,曼施坦因回到顿河集团军总部,马上命令撤退。

后来曼施坦因才得知,德军的撤退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初春刚刚解冻的路面的
泥泞,并不像元首想象的那样,对苏军坦克部队起决定性的迟滞作用,这是因为苏
军的装甲车辆的履带经过加宽,越野能力强于德军。

斯大林格勒的作战任务已经失败,先前给顿河集团军规定的任务不复存在,故
此,顿河集团军改名为南方集团军。1943年2月12日夜间,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总
部转移到了查波罗齐。

没想到,希特勒本已不答应到集团军视察,忽然又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到曼施
坦因新成立的南方集团军总部视察。

曼施坦因固然欢迎最高统帅的御驾亲临,可以让元首亲眼看一看集团军所处的
处境。不过查波罗齐这座巨大的工业城市乃兵家必争之地,有情报表明,苏军有集
结兵力,准备向它发起进攻的动向。这样保证元首的安全自然是非常困难的,况且
希特勒还透露了他想在这里多住几天的意图。

希特勒带着约德尔将军和私人厨师,住进了曼施坦因集团军的总部内特意为他
们准备的房间,曼施坦因动用了几乎可以动用的全部人员警戒元首的安全,整个周
围的地区都被严密地封锁。

即便是如此,希特勒的安全还是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为希特勒来此是无密可
保的。当他驱车从机场到查波罗齐市内时,招摇过市,在街道上立即被士兵和国社
党党员们认了出来。集团军总部的警卫部队只有总部的警卫连和少数高射炮兵,而
不久以后,苏军也得知了这一情况,其坦克部队抵近该城,远程火炮已经能够打到
聂泊河东岸的德军飞机场了。

希特勒一行于1943年2月17日中午时分,到达曼施坦因的总部。

第二天,曼施坦因谒见了希特勒,他告诉元首,虽然撤回了。一些处在危险地
区的部队,但苏军装甲兵依然在撤退的德军后面穷追不舍。

希特勒拒绝与曼施坦因讨论作战程序的问题,他固执地认为,邻近的苏军并不
像谨慎的元帅所描述的那样强大。

苏军此时已经用强大的兵力向米斯河上的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军有数处阵地被
苏军突破。曼施坦因在集团军作战地图上给元首指明了苏军的兵力部署。

“即使我们现在能够暂时坚持,一直到泥泞季节到来为止,”曼施坦因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但这个泥泞至多只能使作战中断几个星期而已。在此之后,德军就
会有一条长达470英里的防御正面,在这个防御正面上德军只有32个师的兵力,”他
又指了指地图上的几个巨大的红色箭头,与附近表示黑海蓝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联红军在泥泞结束之后,一定会集中兵力把德军围歼在黑海沿岸地区。”

曼施坦因告诉希特勒,从战术上说,仅仅用30几个师的兵力来防御这470英里的
正面,那么一个稍微强大的苏军装甲兵集团就可以任意突破。一旦突破这道防线,
则没有任何足够的兵力阻挡苏联红军对南方集团军的迂回包围,等待德军的将是斯
大林格勒第6军团的命运。

希特勒似乎被曼施坦因的预言弄得心神不宁,急忙问曼施坦因对此有何良策。

曼施坦因道出了自己的计划:“卑职认为,本集团军决不能坐等苏军的进攻,
而是应该在泥泞季节结束之后,抢先发动一个攻势来解除当面苏军形成的威胁,否
则这个地方决不可久留。截止到目前为止,集团军情报部门已经证实,本集团军面
临的苏军旅以上的番号有341个之多。”

希特勒并不否认这个数字。但他却认为苏军的这些番号是徒具虚名,实际上并
无多大的战斗力。

“德军的各师同样也是筋疲力尽了,我的元首!”曼施坦因抗辩道。

于是希特勒就许诺:“在泥泞季节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把兵力补充足额,并
配发新的兵器。”

但苏军也能在此期间把大约150万兵力送到前线,所生产的战车也足以武装60个
装甲旅,曼施坦因暗想,我们的元首总是一厢情愿。

2月19日,又在南方集团军司令部举行了另外一次高级军事会议。这次不仅有南
方集团军的高级将领参加,而且还特地召来了A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元帅。很明显,
希特勒在驻留在曼施坦因司令部时,已经对南方集团军的危险有了相当的认识。

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宣布,将把A集团军可以抽调出来的兵力,转送给南方集
团军,当作南方集团军的“邻近兵力蓄水库”看待。可惜这个决定由于运输工具的
限制,没有能完全实现。过去的经验早就表明,一支兵力被限制在一错误的地点之
后,调动它是谈何容易。

会议正在进行之中,远处忽然传来了隆隆的炮声。在座的德军高级将领们不禁
大惊失色。曼施坦因赶快命人去查看。不久,作战参谋报告说,苏军的部分兵力已
经进到了市郊的辛辛罗柯夫火车站,这股苏军已经暂时切断了南方集团军中央与右
翼之间的主要补给线,而且距离希特勒下榻的行宫已经在35?40英里之间了,情况
十分危急,因为附近已经没有可以机动的德军部队了。

希特勒慌了手脚,连忙宣布会议结束,并在当天下午,匆匆坐飞机飞回大本营。
希特勒一离开查波罗齐,曼施坦因如释重负。如果希特勒再不走,也就走不脱了。
突进的苏联红军完全可以用炮火封锁德军在聂泊河东岸上的飞机场。

希特勒对南方隼团军这次视察的结果,尽管事实上是承认了南方集团军的困境,
但却不肯承认德军在东战场上已经处于劣势。不久,希特勒文过饰非地让希孟德将
军告诉曼施坦因,说希特勒之所以做这次旅行,主要是为了要振作南方集团军的精
神。

曼施坦因对这一说法感到不服气,尽管他知道元首这样说只是不想在下属面前
丢面子,他还是对集团军参谋人员发牢骚:“想找到另外一个司令部,能够在这种
危机四伏的局面中,像我们一样保持必胜的意志,似乎也不太好找。”这一点司令
部中的幕僚们完全支持曼施坦因的。

1943年2月19日,曼施坦因命令南方集团军所属的第4装甲军团,对当面的苏军
发起了一个短暂的预防性攻击。攻势于3月2日结束,苏军的西南方面军所属各军团
都受到了重创。据德军参谋人员报告,苏军在顿聂兹、聂泊河战场一共死2.3万人,
德军缴获坦克615辆,野战炮354门,高射炮69门,以及大量的机关枪和迫击炮。

这次战役俘虏的苏军甚少,只俘虏了9000人。这是因为德军的兵万多为装甲部
队,不能对苏军构成一个陆续不断的包围圈;德军没能封锁在苏军后方的顿聂兹河,
苏军的轻装部队可以徒步通过这个只冻了薄薄一层冰的河川;加之夜间天气奇寒,
德军部队要向村落集中,所以放弃了武器和车辆的苏军士兵很容易溜走。

2月28日,德军南方集团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又发动了对苏联的名城卡尔可
夫的战斗。参战的有德军第4装甲军团、肯夫兵团(以这个兵团的兵团长的名字命名)
和党卫军的1个装甲军。曼施坦因督促德军士兵冒着聂兹河下游河中浮冰的碰撞,迂
回并包围了该城。这次党卫军的装甲军冲劲十足,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们要把卡
尔可夫城当作献给元首希特勒的礼物。

1943年3月10日,希特勒接到南方集团军司令部的报告,说德军的攻势稍有转机,
于是又一次亲临南方集团军的总部。3月14日,党卫军的装甲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
后,终于攻入了卡尔可夫城,到底是在元首面前露了脸。另外,德军肯夫兵团的北
翼“大德意志师”也就势攻占了贝尔果罗德。

第二阶段的反击结束,总算没有让希特勒完全失望。元首因此而授予曼施坦因
株树叶骑士十字勋章。但由于地面的迅速泥泞化,曼施坦因原来的如意算盘没有实
现:他打算乘此时机,与中央集团军一起,肃清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以缩短
德军的防线。另外,中央集团军的克鲁格元帅也回复说,他对曼施坦因的乘胜反击
计划爱莫能助。

不知曼施坦因是如何安排反击计划,且听下章分解。
第二十一章 卫城作战苦经营

害怕撤退动军心,卫城作战失先机;
战时经济来敷衍,焦土政策犯罪行。

在1943年的夏季,德军南方集团军的命运如何,曼施坦因自己也是心中无数。
1942年到1943年的冬季作战,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两侧和伏尔加河上的突破为起点,
取得的巨大成功,增加了苏军统帅部的自信心。德军虽然在局部也取得了一些小胜,
但同时更丧失了许多主要的部队。因此,在1943年的夏季,德军再次发动一个巨大
的攻势是不可能的。

曼施坦因仔细分析了战场局势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的最好结局,就是设
法消耗苏联红军的实力,然后伺机使苏联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达到这个目的,
德军应绝对避免使用静态防守的战术,因为东战场的德军已经没有足够兵力,来防
守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为止的绵长防线。

德军的防御正面上有一个突出地区,从顿尼兹河与米斯河的交汇点到卡尔可夫
城为止,这个弧形的突出部内有重要的工矿区、很容易被苏军切断。如果苏军从卡
尔可夫突破,则可把整个德军的南翼围歼,获得宝贵的顿聂兹地区和乌克兰的粮仓,
并打通到达巴尔干和罗马尼亚油田的道路。在东战场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这里使
苏军获得这么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效益。苏军下一次的攻击方向必会指向此处。

南方集团军已经几次提请陆军总部和希特勒注意这种趋势。

到底是等苏军发动攻击之后来一次反击呢,还是先发制人,在战略防御的结构
之内发动一个有限的打击呢?曼施坦因倾向于前一种方案,他已经向希特勒提出了
一个东部战场战役计划草案,设想如果苏军从南北两方向向顿聂兹地区发动一个钳
形攻势的话,德军就按预定的时间表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上的弧形突出部防线,
把苏军诱入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的侧面,这
样,苏军不仅不能在黑海海岸上围歼德军,反而会在艾左夫海岸上被德军击溃。

希特勒照例是没有同意这一带有弹性的方案,他是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
会影响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态度,他还割舍不下顿聂兹盆地的经济价值,他更害怕
1941年冬季寸土必争而夺来的土地,就这样被斯大林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去。

所以,曼施坦因只能在第二种方案的前提下制定作战计划:先发制人,在苏军
补充其冬季所受的损失之前,把苏军逐出这个地区。至于德军突击的目标,曼施坦
因决定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地区,等泥泞季节结束之后,苏军一定会
以此为跳板,攻击南方集团军的侧翼。在这个地区中,苏军面临着德军的南方集团
军和中央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必须及早动手,在苏军没有补充必要的装甲部队之前
就歼灭之。

以上就是所谓“卫城”作战的大致计划。这是德军在东线卜所发动的最后一个
大攻势。为了向库尔斯克突出地发动这一攻势,南方集团军从南翼派出了两个军团,
它们是第4装甲军团和肯夫兵团,一共有11个装甲师(含装甲步兵师)和5个步兵师。
这些都是在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上抽调出来的。

从北面的进攻,中央集团军出动了第9兵团,包括6个装甲师(含装甲步兵师)
和5个步兵师。两个集团军商定,卫城作战行动初步在5月上旬开始,因为在那个时
候地面已经足够的干燥,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而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
甲兵力。
到了5月上旬,希特勒再一次违背德军两位集团军司令的意愿,硬是把作战时间
推迟到6月,希特勒主要是要在这次攻势中显示一下德国的新式坦克的威力,因为德
国的新坦克交货迟误之故,结果等到7月初,卫城作战才告开始。那时德军的先机之
利已经丧失殆尽。

1943年7月5日,德军终于发动了攻击。中央集团军的第9军团在两天的时间内,
突破苏军阵地达9英里,直到7月9日,被苏军阵地中的一个高地所阻。苏军于7月11
日在中央集团军第2装甲军团防御阵地的侧翼实施了反突击,中央集团军总部不得不
把第9军团的机动兵力调回去防守。

南方集团军发展比较顺利。到了7月11日,击溃了苏军的近10个坦克或者机械化
军,到了7月13日,南方集团军俘虏苏军2.4万人,缴获、击毁苏军装甲车辆1800辆,
野战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

7月13日,当卫城战斗达到最高潮,胜利在望之际,德军南方集团军的曼施坦因
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的克鲁格元帅,两个集团军的总司令被希特勒召去元首大本营汇
报。

希特勒在正式开会之前,首先宣布盟军已经在西西里岛登陆,欧洲战场发生了
逆转,意大利几乎是不战而退,盟军的下一个登陆地点有可能选在巴尔干半岛和意
大利的西部,所以有成立一个新军团的必要,这些兵力必须从东战场抽调,因此卫
城作战必须停止。

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克鲁格元帅汇报了卫城作战北翼的进展情况。他报告说该集
团军派出的德军第9军团已经不能再向前前进,而他必须抽调一切机动兵力,以阻止
苏军在中央集团军侧翼的突入。所以从中央集团军的角度讲,卫城作战也是不能进
行了。

曼施坦因痛心疾首地强调,此时卫城的战斗正好达到高潮,眼看胜利在即;如
果德军首先退出战斗无异于放弃了胜利。这次行动如果不能歼灭库尔斯克城突出部
的苏联红军,也就无法将德军的防线拉直;这且不说,但至少应该把苏军的机动预
备队完全击溃才能罢手。

尽管曼施坦因痛陈利害,希特勒还是根据地中海和中央集团军的情况,决定停
止卫城作战。作为妥协,希特勒同意让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继续攻击库尔斯克城
突出部的苏军,直到击溃苏军装甲预备队为止。

即使希特勒的这点让步,最后也没有完全做到。没过几天,希特勒就下令把南
方集团军兵力比较整齐的几个装甲师移交给中央集团军,于是南方集团军投入卫城
作战的两个军团只好撤回到他们原有的防线。

德军在东线上的最后一次攻击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当卫城作战叫停之时,
尽管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击溃了4倍于己的苏联红军,但东战场的主动权也还是完
全转移到苏联人的手中。

从此之后,南方集团军的防御战斗就只是一套七拼八凑的应付手段而已。从19
43年下半年开始,希特勒开始更加事无巨细地干预南方集团军的指挥,曼施坦因终
于按捺不住,于7月下旬,愤而向陆军总部提出了书面抗议。为了策略起见,这封抗
议书写交了柴兹勒尔参谋总长。

“假如我对于未来发展的忧惧不被重视,假如我作为一个指挥官的意图仍然继
续受到挫折??我的目的只是为了解除我所并不应该负责的困难??那么我必须假
定,元首对于我所领导的南方集团军总部,已经丧失了必要的信心。我并不认为我
自己是完全无错误的。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即令是像菲德烈和拿破仑那样的名将,
也都还是免不了的。

同时我必须指出,第11军团曾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赢得了克里米亚战役。而在
去年年底,南方集团军面对着几乎是毫无希望的情况时,也还是终于渡过了难关。

假如元首认为他可以找到任何集团军总司令或者总部参谋人员,能够比我们在
去年冬季所显示的神经还更坚强,比我们在克里米亚、在顿聂兹河上或者在卡尔可
夫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精神还更旺盛,比我们在克里米亚或者在冬季战役中所表现出
来的应急能力还更伟大,或者是对于未来比我们还有更好的预知能力,那么我也就
准备好了把职务移交给他们!

不过,只要我还留在这个位置上,则我必须有机会使用我自己的头脑。”

曼施坦因的这份书面报告,与其说是抗议,倒不如说是诉苦与表功,曼施坦因
在信中扬言的“让位”,只不过是想让希特勒更加重视自己的意见而已,并不是真
的想撂挑子。

参谋总长岂有不了解曼施坦因此刻心情的道理?于是劝解了这位牢骚满腹的元
帅一番。

在1943年夏季中,东线战场的德军与苏军展开了拉锯战。7月30日,曼施坦因指
挥德军4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和两个步兵师的兵力,暂时攻占了米斯河上的苏
军桥头堡,小有收获。俘虏苏军1.8万人,缴获100辆坦克、200门野战炮和400门战
防炮。

德军的这一行动,马上招致了苏联红军的强大反击。8月3日,苏军向德军南方
集团军第4装甲军和肯夫兵团的防御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南方集团军所属各师
遭受到惊人的损失,有两个团已经完全崩溃,其余受到了重创。德军装甲部队的很
多坦克在苏军的快速推进下,来不及从修理厂中撤走,结果被苏军俘获。

8月8日,当德国陆军总部接到前线吃紧的消息之后,希特勒马上派参谋总长柴
兹勒尔来到南方集团军司令部。曼施坦因要求总部同意德军从整个顿聂兹地区撤出,
并要求予与增援。柴兹勒尔将军带来了希特勒的口信,要求南方集团军不惜一切代
价,死守卡尔可夫城,因为德国国内的报纸还没有从上一次攻克卡尔可夫城的兴奋
中减退下来。

曼施坦因却断然决定德军第8军团司令沃勒尔将军放弃卡尔可夫城,以免斯大林
格勒悲剧重演。德军第8军团就是原来的肯夫兵团,现在改称第8军团,由曼施坦因
前任参谋长沃勒尔将军出任军团司令。

曼施坦因向参谋总长解释他这样做的苦衷:自从卫城作战开始,苏军兵力不断
增加,前后共增加了15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或者机械化军和多个装甲旅,而德军南
方集团军所增加的部队却少得可怜,到8目底为止,只得到9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
用同时防御战线却增加了75英里。光增加战线的长度,就要耗去大约4个师的防守。

只是撤出卡尔可夫城,并没有能遏制住苏军的势头。8月27日,德军在顿聂兹盆
地防线中,发生了危机。曼施坦因要求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以检讨德军目前的军事
行动。希特勒批准了曼施坦因的这一请求,开会的地点定在苏联南部芬尼特沙希特
勒以前的元首大本营中。

在这次会议中,曼施坦因和南方集团军中的各军团司令,以及推举出的一位来
自前线的军长和一名师长,相继发言。大家的话题都是一个,就是向希特勒诉苦,
尤其是强调德军前线部队,得不到补充和消息,早已是疲兵久战了。南方集团军参
谋长夏尔兹将军拿出了作战处长布西上校早已准备好的数字:在前两次战斗中,南
方集团军总数为13.3万人的死伤中,一共只获得了3.3万人的补充,还有10万人的
缺口。尽管苏军的兵力也遭受到损失,但得到的补充却比德军多,所以苏军还有采
取强大攻势的可能。

看到手下说得差不多了,曼施坦因站起身来总结道:“我认为,德军以现有的
兵力,绝对不能再守顿聂兹地区。本集团军第8和第4装甲军团,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也顶不住苏军在聂泊河上对本集团军的北面侧翼的突破。为此,我谨向元首陛下和
参谋总部提出两个方案:
第一,迅速把不少于12个师的德国生力军抽调出来,以调换本集团军疲惫不堪
的各师;

第二,如无兵力可调,则我主张或干脆弃顿聂兹地区,把目前德军的防线进一
步缩短。”

曼施坦因这番话刚一说完,立时语惊四座,其他人都噤声不语,把目光投向了
希特勒,因为这位元首对顿聂兹地区的战争资源最是看中。

果然,希特勒一听曼施坦因要从顿聂兹地区撤军,有些慌神,马上表示反对。
他要求南方集团军继续坚守这一地区,不足的兵力,他马上想办法从德军北方集团
军和中央集团军中抽调。

曼施坦因等待的援军注定是不会到达了。这次会议结束后的次日,也就是1943
年8月28日,苏联红军在德军中央集团军防御阵地的左翼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克鲁格
元帅面带苦相地来到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告诉曼施坦因,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中
央集团军自顾不暇,辖区中再无一兵一卒可调。不久,德军北方集团军也宣称就连
一个师的兵力也不能调动了。

苏联红军继续进攻,情况日益紧急。1943年8月31日,曼施坦因不得不下令在黑
海海岸上被苏军突破的第6军团(由后来的何立德兵团和原第6军团残部整编而成)
向后撤退。这就意味着,德军撤出顿聂兹地区的行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同一天夜间,希特勒看到德军的撤退已成既成事实,只好被迫同意曼施坦因撤
出顿聂兹地区,同时命令德军在撤出前,毁灭在该地区中的一切具有重要军事和经
济价值的设施。

9月3日,曼施坦因邀请中央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与自己一起,再一次前往元
首大本营。此时,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希特勒已经把元首大本营迁到东普鲁士。曼
施坦因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想要两位集团军司令联合采取行动,以使兵力得到重新分
配,单只南方集团军的正面,就已经受到苏军55个步兵师、两个坦克军的兵力的压
迫,更多的苏军兵力也在调动途中。同时也希望希特勒对战场全盘指导能作合理的
改进。

希特勒正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因为希特勒刚刚看过前一天曼施坦因写给柴兹勒
尔的信,这封信流露出前线陆军将领对元首的指挥似有不信任的意思。希特勒一向
不容人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置疑。会见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希特勒不仅宣布其
他战场没有剩余兵力可调,而且对曼施坦因关于改善战场指挥的建议也是极为反感。

在两位元帅返回防地的第二天,希特勒来到了查波罗齐的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
部,同时也召来了德军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和第17军团司令罗夫将军,看南
方集团军与A集团军能不能联手发动一个反击,以堵塞被苏军撕破的防线。

曼施坦因对元首的这一天真想法表示悲观:“发动任何的反攻,都不可能填补
这个28英里宽的缺口,那里只有德军两个师的残部正在苦苦挣扎。况且集团军掌握
的部队都已经是疲惫之师了。我们对目前的危局又不能坐视不理,假如我们在北翼
被击败,则不仅连我们自己,就连A集团军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希特勒告诉在座的诸位,德国制造的新式自行火炮不久就能运达东线战场,登
场亮相,请诸位将领稍安勿躁,到那时定能扭转危局,足以避免撤退。照以往的惯
例,希特勒总是以为技术上的优势能代替人力的不足。

希特勒命令所有各军团,都必须积累三个月的口粮和弹药,以便补给被暂时切
断时,仍然能坚守不动。

像前几次一样,希特勒又空许下了给曼施坦因增加兵力的诺言,他说他将命令
中央集团军立即在与第4装甲军团分界线上,集中1个军4个师的兵力,包括两个装甲
师和两个步兵师,以防止南方集团军的北翼被包围。

曼施坦因十分后悔没有让希特勒在南方集团军总部就发出增兵的命令,尽管当
曼施坦因到机场跑道旁亲自送元首登上飞机的时候,元首还一再重复增援南方集团
军的诺言,然后才上了飞机。

第二天,希特勒允诺的兵力没有如期到达,曼施坦因设在聂泊河渡口的防线有
被苏军突破的危险,所以曼施坦因向希特勒直接提出了关于撤退的备忘录。陆军总
部接到这个备忘录之后,马上急电曼施坦因,不要下达撤退命令,元首在9月15日将
当面听他的陈述。

曼施坦因答应总部,他可以不下达撤退的命令,但条件是:“除非我能与元首
作一次私人性的谈话,且只准参谋总长一个人在场,否则任何会谈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9月15日的会谈中,曼施坦因终于忍耐不住他对中央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的
不满。他告诉希特勒:“南方集团军北翼上的危机,不仅会使整个南方集团军全军
覆没,而且会使整个东战场同归于尽。造成今天这个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集
团军不肯把兵力移交给我们。我本人对于这类调动的命令都是忠实的服从,所以我
们不了解为何其他的集团军不能这样做。”曼施坦因又接着将了希特勒一军:“照
我看来,统帅部的命令居然不能执行,这才是不能忍受的。假如每个集团军都敢抗
命,那还了得!”

希特勒连忙解释说,中央集团军克鲁格元帅之所以没有迅速执行增援的命令,
原因有二,一是希特勒自己对于缩短正面的需要未作适时的考虑,其二是他并没有
要求克鲁格立即执行他的命令,克鲁格倒是没有胆量敢抗命不遵。

为了表示诚意,希特勒立即命令中央集团军以最快的速度把所要求的4个师的兵
力移交给北方集团军,并命令从9月17日起,立即使用所有的4条铁路线,从西线抽
调32个步兵营来补充南方集团军各师的缺额。

不知这一行动是否有效,且听下章分解。
第二十二章 替罪羊解甲归田

捉襟见肘穷应付,签名效忠演技拙;
从此休言功与禄,盟军监狱春秋度。

尽管得到了部分兵力的补充,曼施坦因还是于9月15日,在南方集团军司令部向
集团军所属各师,下达了收缩防线,采取“焦土政策”的命令。为了阻止苏军的追
击,使其不能发挥地利的优势,德军把聂泊河沿线15英里宽以内的一切工具、房屋
和车辆全部毁坏。同时,为了执行戈林的命令,这个地区内一切可供苏联生产利用
的物资和设备也都搬走了,其中包括机器、骡马和牲畜以及贮存在这个地区的工厂、
仓库和农场中的物资。

为了断绝苏联的兵源,曼施坦因还遵循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把居住在这一
地区的无辜平民也裹胁着一同撤走。

截止到1943年9月30日,德军撤退行动完成,先后共有20万士兵和数十万的苏联
和平居民被运走。为了运输德军的装备、物资和掠夺来的苏联国家财产,一共动用
了2500辆列车。

在撤退还在进行之中的9月中旬,南方集团军总部也由查波罗齐转移到基洛夫格
勒,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城镇,位于聂泊河湾工业区的中心。

1943年10月初,南方集团军总部已经迁入希特勒过去在芬尼特沙所设的大本营
中,这是一个比较适合于指挥全盘作战的位置,位于一处茂密的大森林之中,有专
为大本营提供水源和电力的设施。为了保证希特勒在这里有舒适的环境,建设这些
设施让德国的工兵部队花费了好大的力气。

现在希特勒撤回了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这里改成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部,
由曼施坦因元帅坐镇,用着过去元首才能享用的东西,自有一番惬意。希特勒撤走
之后,并没有带走大本营办公室中的家具,自是尽善尽美。房屋的结构是木质,取
材于当地。这里还有一个处在地下的警戒网,其警戒程度可以便及大本营的每个角
落,但局外人却很难发现,很明显,希特勒的内心还是相当恐惧,但外表还要装得
满不在乎的样子。

芬尼特沙是靠近基洛夫格勒附近的一个大型疗养地区,坐落在布格河的河畔,
风景如画。这里在战前就建满了各式旅馆及其他的服务设施,现在都已经被占为南
方集团军的野战医院。在闲暇之余,曼施坦因也尽可能地抽时间去看望那里的德军
伤兵。

南方集团军北部的战场,在1943年10月间基本上沉寂下来。每逢晚秋季节,这
里总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大雨滂沦,乡间的土路被雨水弄得满是泥泞,变成了不
折不扣的泥潭。无论是苏联红军还是德国士兵,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很难进行大规
模的机械化攻势行动。但集团军的南部战线却不时有激烈的战斗消息传来。

10月间,南方集团军与苏军“草原方面军”在聂泊河湾展开了激战,德军的两
翼挡不住苏军坦克部队的强大压力,被迫向东西两面撤退。在德军的第l装甲军团和
第8军团中间,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虽然曼施坦因一度曾经组织反击,但由于德
军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并没有将苏军完全封住。
1943年11月初,节节胜利的苏联红军又发动了基辅会战。基辅是由德军第4装甲
军团负责防御的。曼施坦因从11月5日各军团报来的战况看,南方集团军现有的兵力
无论如何是守不住基辅的。于是曼施坦因于11月7日飞往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
请求援兵。

希特勒老生长谈,仍然是命令坚守那一套。这一套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就有所领教。希特勒这次的理由是:“为了保证这里的锰矿石,保证德国的战时
经济,同时也不让苏军获得克里米亚当作轰炸罗马尼亚的基地,即使冒像斯大林格
勒那样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希特勒拍着胸脯保证,说他自己准备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为了鼓起曼
施坦因的信心,希特勒同时答应给南方集团军再增加几个党卫军师的兵力,但曼施
坦因并不太相信这些师的战斗力。

在几天之内,守卫在基辅一线的德军第4装甲军团的情况是每况愈下。名义上,
它虽然有11个步兵师,但几乎每一个师都只剩下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自然不是强
大苏军的对手。苏军用于基辅方向的部队,仅足额的步兵师就有17?20个,另外还
有坦克军3个、骑兵军1个。经过一番苦战,德军终于被从基辅城赶了出去,苏军占
领了基辅城之后,又向前推进了约30英里。

迫不得已,11月中旬,曼施坦因只好让新编成的德军第25装甲师加入战斗。初
次出战,这个新编的师就出了大洋相,该师的师长在率领搜索营赶往前线时,与苏
军前卫部队遭遇,一经交手即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该师的师长当即阵亡,不仅没能
完成作战任务,而且使这些第一次在东线参加战斗的新编师,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
的挫折。

基辅到底是没有守住。希特勒怒气冲冲地撤换了第4装甲军团司令霍斯上将,尽
管曼施坦因一再为他说情,申明丢失基辅并非霍斯指挥失误之过。

“霍斯上将最近几年来已经操劳过度,应该让他休息一下。”希特勒对部下这
样解释把霍斯上将编入预备役的理由,“等霍斯将军略事休息之后,我将把他调往
西战场,仍然任军团司令之职。”

曼施坦因对霍斯上将的去职深感遗憾。接替霍斯为第4装甲军团司令之职的是一
位前奥地利的军官,劳斯将军,他在曼施坦因的集团军中曾连续出任第6装甲师和第
11军团的指挥官,也是颇能打仗的。

1943年的岁末,苏联红军的主力突击集团,已经把德军设在芬尼特沙西南的防
线突破,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只有40英里的距离了。此刻再用那些孤立的措施,如调
动一两个师来控制集团军的那些危险点,早已经为时已晚了,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
再度缩短防线,采取机动防御的措施。

1944年1月初,情报处长综合全战线的情况,认为形势更加不利,迫使曼施坦因
于1月4日往元首大本营。这次他是准备向希特勒要求再增加一个军团的兵力来巩固
本集团军的北翼。如果得不到足够增援(实际上最高统帅部也已经拿不出),就请
求元首允许集团军撤出聂泊河防线,放弃克里米亚。

从对许多战俘的询问中得知,1943年7月至1944年1月之间,面对着南方集团军
的苏联红军已经得到了总数约108万人的兵力补充,这个数字恰好相当于苏军这一时
期所损失的数字。反而言之,南方集团军在这段时间之内,死、伤和失踪者共为40.
6万多人,而获得了补充却只有22万多人。因此,尽管苏军的损失比德军要大,但实
力还是比德军要强。在装甲单位上,苏军的一个坦克军计划编制的坦克数为200?2
50辆,平均实有坦克为50辆到100辆,而德军的坦克师,最多也就是30余辆能供战斗
使用。苏军在这段时间之内,已经大致接受了2700辆坦克的补充,而同期德军只接
受了包括自行火炮在内的872辆。

德军南方集团军如果撤出聂泊河防线,放弃克里米亚地区,则将会促使土耳其、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改变对德国的态度。如果想守这条战线,就需要最高统帅部下
决心从北方集团军中抽调兵力,那样德军又势必放弃与芬兰邻近的排普斯湖以东的
地区。失去德国强援的芬兰,就可能立即退出对苏联的战争,这样德国就丧失了波
罗的海的控制权。不仅如此,德国将不能从瑞典获得铁矿石,德国海军的潜艇也会
丧失一个主要的训练场。

至于说到从西线抽调兵力的问题,除非英法联军的登陆被击败,或者英军的主
要兵力被牵制在葡萄牙境内,否则西线的兵力也就很难抽得出来。德军目前的状况
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拖时间等到西线有个眉目,或者新编成的单位完成,能够投
入作战。

希特勒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拖时间。如果能拖到1944年的5月,德国的
潜艇战就将开始显示出效力;另外,敌人一方已经有了很多的分歧,反法西斯联盟
是注定要有一天会崩溃的。在目前这种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也只好采取拖
时间的下策。

看到其他集团军参加汇报的人也都在等着发言,曼施坦因没有与元首争论,他
只是要求会后与希特勒单独谈话,只留下参谋总长一人奉陪。希特勒对这一要求殊
感诧异,但总算勉强同意了。于是最高统帅部的显要们,戈林和其他的侍从人员,
甚至连会场的速记员也都退了出去。速记员本可留下,把一切的发言都记录下来,
但他们面前并没有最新的战场态势图,所以常常不能准确地把内容记录下来,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记录。

这次曼施坦因下定了决心,准备除了与希特勒讨论本集团军的地位问题以外,
把德军最高军事领导的问题也弄个水落石出。所以当所有人都离开,只剩下参谋总
长柴兹勒尔将军一个人的时候,曼施坦因就请求元首允许他坦白发言。

希特勒说:“请说吧。”他的态度虽然不是冷冰冰的,但至少是很有距离感的,
这与数年前,作为军长的曼施坦因在他面前谈起“曼施坦因计划”有天壤之别。

“有一件事我们是必须明了,造成我们现在的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苏军的优
势固然是一个方面,尽管苏军的优势是如此的巨大,我是说我们对于战争的领导方
式也应负相当的责任。”

听到曼施坦因又谈起了最高军事领导权的问题,希特勒的表情逐渐的僵硬起来,
他用眼光死死地盯住了曼施坦因,想用这种充满魔力的目光征服他。

曼施坦因从来没有从别人的眼睛中看到过如此的目光,似乎不像是人类的目光,
确实有某种强烈的意志力。希特勒的面目固然可憎,但他的一双眼睛也确实有吸引
力,现在他就是想用这种目光使他屈服。有许多人都曾为这一双眼睛中迸射出的目
光所征服,其中的一些人还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元帅,或者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但曼施坦因这次是下定了决心,所以他仍然继续说下去,并坦白地告诉元首,
像他这样的领导方式是再也不能使战争继续下去了。曼施坦因提醒希特勒,过去自
己曾经两次提出,为了妥善处理大战略的问题,他需要一个完全负责的参谋总长。
关于东战场,他应该指派一个全权总司令??在意大利和西线上都早已经采取过这
种办法??而这个总司令在他所辖的范围之内>应享有独立的指挥权。曼施坦因劝
说希特勒改变其处理军事问题的办法,实际上就是迫希特勒非正式地放弃战场指挥
权,希特勒哪有听不出来的道理!

希特勒不承认自己有错,认为目前只有他才是指挥各个不同战区的最佳人选。
如果委任一个像曼施坦因所说的、能调动全局的参谋总长,除非这个人选是戈林,
否则,戈林是不会听从任何人指挥的。

至于说到东战场上委派一个全权总司令的问题,希特勒说,任何人都没有足够
的权威以协调东战场的所有集团军。说到这里,他有些神经质地高声地叫道:“甚
至于我都不能使这些元帅们服从我!难道你以为他们会服从你么?必要时,我还可
以撤他们的职。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我这样的权威。”

在希特勒的咆哮声中,结束了这场不愉快而且无任何结果的谈话。

曼施坦因的这次努力,既未能改善南方集团军的地位,又未能使战争指挥的情
况得以改善,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到了集团军总部。

1944年1月6日,情况越来越危急,苏联红军第1坦克军和第40军矛头直指德军南
方集团军总部所在地的芬尼特沙。由于苏军的急速挺进,曼施坦因与防线右翼之间
的通讯联络曾经一度被切断,所以曼施坦因只好把南方集团军总部迁到了普罗斯库
罗夫继续指挥。

是放弃聂泊河湾的战斗,以避免本集团军右翼被歼灭的时候了。决定土耳其、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态度的,现在已经不是取决于克里米亚的存亡,而是德军能否
在这些国家的东疆维持一个完整的南翼。任何军事上的成功,其基础都要建立在上
下各个阶层的协调,依赖于上级应对战争作出明确的指示,上下同欲者胜。一个集
团军司令不能只从今天想到明天,他不可以只是命令死守,而对苏军正在进行的大
规模迂回包抄熟视无睹。

应该从陆军总部获得一个明确的东线战争的指导。于是曼施坦因再次致函希特
勒,要讨得一个明确的答复。为了使问题更便于说明,这封信采用了私人信函的方
式。信中的最后部分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要求陆军总部或者是采纳集团军的情况判断和决心,或者明确地否决
它,并把最高统帅部自己的看法告诉集团军。如果最高统帅部对本应是集团军自己
范围内所作决定的呈报装聋作哑,那么上下之间的协调??战争赖以取胜的关键因
素之???也就落空了。”

“我的元首,让我们这样的作结论吧,专就我们而言,问题不是逃避一个危险,
而是要采取必要的步骤来克服我们不久就要面临的危险,未雨绸缪。”

曼施坦因恐怕没想到,元首的脾气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而变得越来越
暴躁,耐性也越来越差,看到这封私人信函便大发雷霆,促使希特勒在解除曼施坦
因的南方集团军司令职务的决心上,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1944年1月27日,希特勒召集了在东线上的全部德军集团军和军团指挥官,加上
参谋本部和空、海军高级军官,到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中来听训。他要亲自向这
些高级军官灌输在德国军队中推行纳粹党化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军事情况越是
困难,就越是应该坚定对国家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才是获得胜利的必要保障,而坚
定这些信念,对于在座的高级军官来说,也毫无例外;对纳粹主义的态度,甚至可
以决定高级军官的去留。

希特勒冗长的训话结束之后,照例是一个简单的会餐。在会餐前的致辞中,希
特勒当着那些苦心孤谐地为法西斯德国经营东战场的陆军高级将领的面,挑衅似地
说:“假如有一天德国的末日来临,那么最后保护国旗的人,应该就是真正的元帅
和将军们!”之间充满了对军人尤其是陆军的明显的不信任,有辱于一个受过正规
普鲁士式军事训练的职业军官对国家的忠诚之心。由于大家一向都是听惯了希特勒
的训话,所以在希特勒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人开口。这种侮辱对于一个在
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军人来说,简直是太过分了!当希特勒再次以强调的口气重复这
句话之后,曼施坦因血液往他的头上直冲,就脱口而出,喊道:“他们将会如此的,
我的元首!”

这就是曼施坦因悲剧性格之所在,与他接触较多的德军高级将领都有同感,尽
管曼施坦因聪明过人、反应敏捷,而且有过人的想象力,但正因为如此,也使他养
成了过分地争强好胜的性格,而且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又往往以一种最坏的形式表
现出来,那就是喜欢逞口舌之利。因为他的这个性格,使他在军事生涯中吃了不少
亏,如1938年3月由首席副参谋总长调任第18步兵师的师长、1940年2月由南方集团
军参谋长调任第38军军长。以及在任第11军团司令初期,都因为这一性格而或多或
少地吃过暗亏。

像这一次希特勒训话,在座的其他高级将领并非听不出希特勒话中有刺,但大
家都是一忍了之,决不出头与希特勒顶撞,只有曼施坦因例外。事情过后,一同参
加训话的同僚们告诉曼施坦因,他们心中的怒火同他是一样的高,所以当他开口喊
出的时候,他们都长出了一口气,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希特勒在以一个国家元首的身分致辞时,从来没遇到过这样被人打断话头的情
况,尤其是被他的下属,因此他明显地吃了一惊,然后用冰冷的目光朝曼施坦因看
去,以低沉的声音吼着:“谢谢您,曼施坦因元帅!”于是希特勒匆匆地结束了自
己的演讲。

当会餐完毕,曼施坦因正与柴兹勒尔参谋总长喝茶休息的时候,餐厅的侍从喊
曼施坦因去接一个元首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元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曼施坦因,
说希特勒要召见他。

曼施坦因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希特勒的办公室。看得出,元首还在为前
不久发生的事情而余怒未息。希特勒开门见山地说:“元帅,当我向将领们致辞时,
我不能容许您中途打断我的话头。假如您的下级如此,你也是一样的不能容忍。”

这一点曼施坦因是无从抗辩的,他只好对之以默不作声。

希特勒在盛怒之下,翻出了旧账:“几天之前,您送了一个情况报告书,我想
您的目的是为了在德国战争日志上来证明你的看法是正确的。”

曼施坦因知道希特勒所指的是最近一次写给他的私人信函,于是就回敬说:
“元首,卑职写给您的信是私人性质的,是不会列入战争日志之中的。请原谅我在
这里引用一句英国人的讲法:我对于我所作的动机的解释就是,我是一个Gentlema
n(正人君子)!”

沉默无言,希特勒停了一会才说:“多谢你。”

曼施坦因所期待的暴风雨,并没有马上降临。在当日晚间的汇报中,曼施坦因
又被特别允许出席。希特勒对他的态度似乎又变得非常温和。当然,曼施坦因知道,
元首是不会忘记上午对他的顶撞的。但事情毕竟已经发生了,后悔也于事无补,况
且除了与最高统帅的私人关系之外,曼施坦因还有其他许多事要操心,这又有什么
办法呢。

正当曼施坦因在元首大本营受窘的时候,那边南方集团军方面又有雪上加霜的
消息传来。参谋长夏尔兹将军报告说,南方集团军所属第l装甲军团和第8军团,在
其据守的满是泥泞和积雪的乌曼地区,被苏联红军包围在南北约30英里、东西为10
?12英里的范围内,四面受迫。包围圈中的德军装甲师中,最少的只有五辆可用的
坦克,而德军步兵师现在的实力只相当于一个战斗团。苏军已于1944年2月4日向他
们下达了要求投降的最后通牒。

曼施坦因回到集团军司令部后,命令立刻突围。为了避免斯大林格勒的悲剧重
演,曼施坦因在下达突围命令时,事先没有通知希特勒,以免他又出面干涉。才是
这两个军在2月16日到17日夜间,使用了全部的炮兵和弹药来支援突围,打完炮弹之
后,火炮就被孤零零地丢弃在半开化的雪地上。

2月17日凌晨时分,突围的部队已经同前去接应的德军第3装甲军前锋取得了接
触,截止到2月28日,共有3万多人逃出了苏军的包围圈(被围的德军约有5.4万多人),
但大部分的德军伤兵未能运出,第1装甲军的军长在战斗中被打死,这两个军的火炮
和重武器大部分被陷在泥泞之中,尽被苏联红军俘获。

这次突围的部队,从建制上,共有两个军六个半师,这些失去了重武器,同时
更失去了斗志的德军部队都将退出前线,南方集团军处境更为艰难。

又有一个消息传来,据守在罗夫罗地区的德军第13军丢失了该镇,军长豪飞将
军战死。豪飞将军是曼施坦因在德军38军任内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对豪飞之死,不
免有物伤其类的感觉。

虽然希特勒委任驻守在这里的乌克兰总督柯赫最先逃走,但希特勒却要杀失陷
这个城镇的陆军将领。凯特尔也耸恿希特勒枪毙那里的最高指挥官,但遭到了柴兹
勒尔的反对,他劝希特勒应当听取高级将领们的意见。

希特勒命令军事法庭进行调查,结果宣布被指控的军官无罪。但又宣布负责该
地区防御的一个师长判处死刑。以后经过曼施坦因元帅以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的身分
从中调解说情,希特勒还是赦免了这位师长。

很明显,希特勒仍然继续寄希望于疲惫和坏天气会使苏军的攻势停顿下来,而
到了5月间,就会有新的德军师来供他使用。曼施坦因更倾向于把这些编成新师的兵
力和装备,随时补充到那些有战斗经验的各师,情况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由于希特勒致力于编成新师,陶醉于参谋总部统计的一些庞大的扩军数字,曼
施坦因只能采取剜肉补疮的办法,在后勤单位中寻找人力去补充第一线的作战部队,
虽然还是不足以补充太多的缺额,只是聊胜于无罢了。缺额的后勤单位只能找一些
当地的“志愿人员”??主要是乌克兰人和高加索人??聊以充数。

1944年3月初,在连降几场大雨、天气骤然转暖之后,希特勒盼望已久的泥泞的
季节终于来到了。但希特勒希望利用泥泞季节阻止苏军攻势的计划也落空了。泥泞
造成的麻烦对于德军来说,甚至比苏军还大。苏联红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履带都已经
适时的加宽,在雪地和泥泞中,要比德军的坦克装甲车辆具有更强的越野性能。与
此同时,苏军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美制卡车,它们的越野性能也比德军的车辆好得多,
德国制造的卡车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坚固的道路上行驶。因此在泥泞季节的机动
性,苏军实际上优于德军。

虽然天气的原因阻止了德军飞机的侦察,曼施坦因仍然了解到自己集团军面临
的苏军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第二乌克兰方面军、第三乌克兰
方面军和第四乌克兰方面军的情况。3月3日,苏军开始对南方集团军发动进攻。
希特勒又想出了新的方法让曼施坦因来实施,他宣布某些公路和铁路的重要地
点为死守的据点,指定一个军官负责死守,并要他们立下军令状。希特勒天真地认
为,只要封锁了这些要点,即足以迟滞苏军的行动。这简直就是妄想,希特勒指示
坚守据点,往往并没有适当的工事和足够的兵力,或迟或早地都要被攻陷。曼施坦
因每次都是在这些据点未被完全围困的时候,把兵力撤出来,希特勒的干预给集团
军带来了相当的损失。

1944年3月中旬,希特勒的侍卫长希孟德将军造访了南方集团军总部。他拿出了
一封信让曼施坦因观看:这是一份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的信,所有的德军元帅都
要在上面签名,可能是为了抵消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塞德利兹将军所发表的宣言。
玩这套把戏的主意可能是希孟德发明的,他认为这样也许会增加希特勒对陆军的信
心。南方集团军是希孟德将军的最后一站,曼施坦因是所有元帅中签名的最后一位。

曼施坦因仔细看了看这封信结尾处排列的一大串签名,发现所有的德军元帅都
在这上面签了大名,包括像自己的老长官伦德斯特这样德高望众的人都签了名,所
以自己也就在上面签了名。曼施坦因在这个名单中还注意到了一点:得风气之先的
希孟德将军,早已经把当时还是上将的穆德尔列入了只有元帅才有资格签名的名单。

曼施坦因如同签名中的其他元帅一样,也不太相信签名效忠这一套把戏。但如
果不在上面签名,就有同情塞德利兹活动的嫌疑。签名之后,曼施坦因对希孟德将
军表白,从军人职业的观点来看,这实在是不必要的,因为没有一位德国军人会理
会这种宣传。

1944年3月19日,由伦德斯特元帅代表,在上萨尔茨堡把这个签名效忠的信件呈
送给希特勒,许多高级将领都在场观礼。希特勒当时似乎很是受感动,尽管希特勒
也知道,签名的元帅之中,有许多人并非是出于本心。

德军在1944年春季经过一系列的惨败之后,只有在喀尔巴阡山以北建立一道持
久的防线一途,还可以苟延残喘,但这样必须还要从集团军现有的防线上撤退,此
时苏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已经在南方集团军的几段防御阵地突破,有割裂各个军团分
而歼之的意图。

此时,南方集团军的司令部已经迁到卢俄。在德军突围撤退的方向上,曼施坦
因与所属第亚装甲军团司令胡比将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胡比上将虽然承认突
围是必要的,但却不同意曼施坦因指定向西的方向,只是想向南退到聂斯特河上,
因为就当时而言,这条向南退却的路要比曼施坦因所要求的向西的路好走一些,向
西的路上要受到苏军坦克军的拦截。

曼施坦因说服胡比一定要向西,因为从根本上说,第1装甲军团撤退的目的是与
西面的德军第4装甲军团建立接触,以防止苏军突入喀尔巴阡山北麓的格里西亚;而
向南则只有退往山地之中,甚至连这一点把握都没有。从表面上看,越过聂斯特河
的撤退路线危险似乎很少,但第1装甲军团缺乏架桥器材,不能多路快速地通过聂斯
特河宽阔的正面。如果从该河现有的桥梁上渡河,则会暴露在苏军空军的攻击之下,
并将丧失多数的重装备。更有甚者,苏军此时早已进至聂泊河南面,迟早会包围向
南撤退的第1装甲军团。

末了,曼施坦因明确地告诉胡比,集团军将不准许第1装甲军团退向南面,要他
立即向西攻击,与第4装甲军团会合。

3月25日上午,曼施坦因亲自面见元首,把自己的决定向希特勒作了说明,惹得
希特勒老大的不高兴。希特勒没好气地回答说,西战场正忙于应付盟国的登陆,自
然无法抽调兵力解东战场之困,为了政治上的理由,他也不能抽调其他轴心国(如
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

希特勒反过来指责曼施坦因应对南方集团军今天所处的恶劣处境负责,指控曼
施坦因浪费了许多兵力。根据戈林的空军提供的情报,南方集团军的战区内,曼施
坦因所统辖的部队只看到极少数的苏军坦克,就在他们到来之前四散奔逃,所以才
使防线不断地后撤。

曼施坦因辩白说,这些兵力都是零零碎碎地投入战斗的,而且又到得太迟,所
以也只能如此使用这些兵力;要是元首把所需的兵力早些投入,那么也就不会有今
天的抱怨。假如德军现在不再能挺身而斗,也是由于体力衰竭、疲劳过度和实力严
重不足的缘故。这并非是哪一个人的过错,尤其是那些高级军官都是英勇而有经验
的军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制止部队抵抗力的崩溃。

在离开会议室时,神情沮丧的曼施坦因写了一张字条给希孟德将军,要求希孟
德转告希特勒。他流露出辞职的意图,希望元首考虑好接替自己的人选。

既然是曼施坦因自己提出辞职在先,希特勒不免有一种轻松感,终于卸下了免
去曼施坦因这位不听招呼而又战功赫赫的元帅职务的道义上的负疚感。因此在送别
曼施坦因之前,希特勒痛快地答应把一个党卫军的装甲军(下辖第9和第10两个党卫
军装甲师),加上第10轻快师和第367步兵师,供德军第4装甲军团接应第1装甲军团
突围之用。

1944年3月26日清晨,曼施坦因飞返南方集团军总部,会见了担任接应突围的第
4装甲军司令劳斯将军。这次看来救出了第1装甲军是没问题了,但希特勒对曼施坦
因个人的耐心也已经到了尽头。对A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元帅来说,也是如此,曼施
坦因离开上萨尔茨堡两天之后,克莱斯特元帅也曾到了那里与希特勒力争了他的集
团军撤退的问题。

1944年3月30日上午,曼施坦因与希特勒摊牌的最后时刻终于来到了。曼施坦因
的副官把他从睡梦中叫醒,报告他说元首的座机已经从A集团军总部中接来了克莱斯
特元帅,不久就会在南方集团军司令部的卢俄降落,再接曼施坦因一同到上萨尔茨
堡。

当曼施坦因在机场等候那架元首专机的时候,南方集团军参谋长夏尔兹将军与
参谋总长柴兹勒尔将军通了电话,证实了希特勒要免去这两位元帅的职务的消息。
这位一直受希特勒压抑的参谋总长告诉说,戈林、希姆莱和凯特尔在每次会见之后,
都要说一通曼施坦因元帅的坏话,也促使希特勒免去两位元帅的职务。当希特勒把
这个决定通知自己时,自己也表示应该立即辞职,因为他一直都是同意曼施坦因意
见的,应该共进退。

不久,柴兹勒尔果然又用书面形式提出了辞呈,遭到希特勒的拒绝。不过他的
这种姿态还令曼施坦因感动了一阵子。

与希特勒的最后一次会晤,给曼施坦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月30日那天的黄昏,心情沉重的曼施坦因在上萨尔茨堡元首行宫,谒见了元首
希特勒。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元帅不只一次地来过这里,此时夕阳已快落尽,把巨
大的山影投向了远方。满山遍野的荒草已经泛绿,山间的松林似乎长势也更加繁茂,
只是来访者额头的皱纹又深了几许,鬓边的白发又多了几茎,大有世事沧桑,物在
人非之感。

在把宝剑加在曼施坦因的武士级十字勋章上之后,希特勒就温和地宣布:他决
定将德军南方集团军交给另一个人去指挥,因为在东线大规模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
了,那时才是曼施坦因所适宜的。现在只是要求死守而已。新的目标要求有新的战
术、新的指挥官,集团军甚至还要有一个新的名称。

“我阿道夫?希特勒对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绝无任何误会,并且仍
然完全信任您!”希特勒用平时不多见的甜蜜语言恭维曼施坦因,“不过,最近一
年半以来,您已经够累的了,也应该休息一下了。我知道您是我最能干的指挥官之
一,一旦有机会,我保证会给您新的任命。东线已经不需要像您这样的天才了,还
是交给穆德尔较为适宜,因为他最近在北方集团军取得了一些坚守的经验。”

穆德尔1891年1月出生于东普鲁士,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本部技术司司长,
曼施坦因作过他的直接上级,对他比较了解,曾经夸他是群弱中的强者,是“鲤鱼
池中的梭鱼”。1942年1月他率领德军第9军团突破苏军包围而获得株树叶骑士十字
勋章。1943年11月,又因反对希特勒关于固守的命令而被免职。1944年1月,希特勒
又起用穆德尔为北方集团军总司令,现在又准备让他接替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司
令的职务。

在再度向曼施坦因保证,绝非是对他不信任之后,希特勒又像是回忆起几年以
前的事:“我从未忘记过,在西线战役开始之前,唯一劝我在色当实行突破的人就
是您,曼施坦因元帅!”

希特勒这套近乎外交辞令式的语言,确实是使刚刚受到撤职打击的曼施坦因心
头之气稍稍舒缓了一些,甚至使曼施坦因有那么一丝希望。

“假如元首认为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换一个集团军司令将会使工作更好,那
么我当然不会反对。”曼施坦因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恰好目前本集团军的工作已
经告一段落,所以穆德尔此时接任并无任何不便之处。我只希望新司令官今后多帮
助战斗部队,特别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我想对此穆德尔是轻车熟路。”

希特勒对此表示深有同感:“我认为穆德尔确实是精于此道的,他会驱使部队
作最大的努力。”

这句话有点伤曼施坦因的自尊心,因此他回敬道:“在我的指挥之下,本集团
军各师早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任何人也不能使他们再进一步努力了。”

这次希特勒显得宽宏大量,他没有计较曼施坦因话中有刺。不管希特勒内心是
怎样想的,但他的外表却是很礼貌和周到的。

双方再无话可说,曼施坦因起身与希特勒握手告辞:“我的元首,我相信您今
天所采取的步骤,不会引起任何不良的后果。”

接见过曼施坦因之后,希特勒在同一房间又接见了克莱斯特元帅,他也同样地
被免职了。当这两位元帅离去的时候,他们的继任者也早就在门外等着。曼施坦因
的南方集团军,经穆德尔接手之后,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

1944年3月31日上午,天气突变,阴云四合。曼施坦因不顾危险,飞返卢俄的德
军南方集团军总部,这要感谢曼施坦因的专机驾驶员南格尔中尉高超的驾驶技巧?
?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恶劣天气中,他都能使曼施坦因在天空中飞行无阻。飞机刚刚
降落,就下起了暴风雪。

曼施坦因的后任穆德尔没有同机前来,他所乘坐的飞机晚起飞了几个钟点,故
此为暴风雪所阻,降落在途中的克拉考。由于新司令官暂时没有到位,先期回到集
团军司令部的曼施坦因有机会颁发了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道命令:要求第1和第4两
个装甲军团在已经开始的突围作战中应确保合作。

当天下午,曼施坦因又冒着暴风雪去视察了德军第4装甲军团,与军团司令劳斯
将军讨论了党卫军装甲师的使用方式,并顺便向他道别。对于其他军团的司令,曼
施坦因只好用书面的形式告别了。

1944年4月2日,新任集团军司令穆德尔终于到任。曼施坦因把职务移交给了穆
德尔。尽管第1装甲军团的突围还没有最后完成,但在喀尔巴肝山脉和普里配特沼泽
之间设立防线的计划却已经有了保证,这对东战场战线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到了与集团军总部参谋人员告别的时候,这是一个特别令人黯然神伤的时刻。
这些人中,有的在曼施坦因当军长的时候就在他的手下,已经共生死达几年之久。
集团军的参谋人员对曼施坦因被免职都是感到震惊与不平,为了表示这种心情,他
们也都提出了辞呈,也都一律地获得了批准。

对于曼施坦因个人而言,去职之后反有一种无官一身轻的感觉。战场责任一天
比一天更重,几乎让人无法承受。与元首希特勒之间的拉锯战已经使他感到心力交
瘁。这位独裁者相信他的意志力可以使焦头烂额的德军抵挡住攻势正猛的苏联红军。
但是他内心确是虚弱的,他却不敢冒险,因为他害怕其威望受到损失。他固然有天
才,但却缺乏真正的军事能力和基础。

1944年4月3日,曼施坦因元帅离开了卢俄的集团军总司令部,返回故里。所有
的同僚都到车站去送行。当列车开动时,有一个年轻英武的军官,举着一个耀眼的
金属符号前来送别。这个人就是曼施坦因的专机驾驶员南格尔中尉,现在他已经志
愿投入德军战斗机部队,而且不久就会战死。

曼施坦因认出了他手中举着的金属符号:那就是记载着曼施坦因辉煌的象征?
?克里米亚之盾!这是南格尔中尉从曼施坦因的专机上拆卸下来的,他们都不再需
要这个胜利的象征了!

穆德尔接替曼施坦因之后,被晋升为元帅。虽然他在喀尔巴阡山前方和东加里
西亚建立起新防线,并歼灭了突入德军防御阵地纵深的苏军坦克军一部,但仍然没
能阻止苏军的进攻。

在德军邻近溃败之时,穆德尔成为西战场总司令兼B集团军总司令之职。1945年
4月17日,鲁尔工业区落入美军手中两天之后,穆德尔带了三名军官和几名士兵逃到
杜伊斯堡附近的密林中,在那里,他告诉随从,他要自杀,并让他们将他的尸体掩
埋在一棵事先选定的大松树下。三名军官竭力劝阻,穆德尔不听,握着他们的手说:
“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绝望,我只效忠于德国……”随即开枪自杀。

克莱斯特被免职之后,一直隐居在西里西亚。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
宪兵逮捕,1946年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处15年徒刑,1948年又被引渡
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单人牢房内,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的将官俘虏
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

曼施坦因的老上级伦德斯特元帅于1945年3月也被希特勒免职,并奉命永久退役,
终止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战后不久,这位老绅士在他的修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国人
逮捕,并引渡给英国人,英国人把他囚禁在布里金德。

1949年在汉堡审判他昔日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元帅的时候,伦德斯特请求军事法
庭准许他和曼施坦因站在一起接受审判。英国人拒绝了他的这一请求,并于1949年
5月释放了他。从那以后,伦德斯特在德国策勒附近的一所养老院中安度余年,195
3年死于心脏病。

1945年,曼施坦因在林茨被英国人俘虏,并囚禁在英国的布里金德。德国投降
之后,苏、美、英三国缔结波茨坦协定,划分德国为四个占领区,1947年1月1日,
英、美两国两个占领区合并。1948年6月18日在美、英、法三个占领区实行单独的币
制改革。1949年,盟国军事法庭在德国的汉堡公审了他,他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
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

从1947年起,西方占领当局将自己收押的许多前战犯、将军陆续释放。

1953年曼施坦因遇赦释放。1954年,西德被允许建立国防军,大多数的前纳粹
将军成了西德军队的骨干,其最高军事会议的主席,就是前作战处处长豪辛格,而
隆美尔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也被任命为西德的武装部队司令。曼施坦因也曾为西德
军队的重建,起过顾问作用,但他还是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总结第二次世界
大战德国失败的教训。

1973年,曼施坦因因病死于西德柏林,终年86岁。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

Archives

二月 05, 2006   二月 12, 2006   二月 19, 2006   二月 26, 2006   四月 16, 2006   七月 23, 2006   五月 25, 2008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