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收藏些喜欢的文章和资料

星期一, 二月 13, 2006

 

突出部战役中德军急先锋?派普战斗群及特种部队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派普战斗群突破美军防线後,很快就开到崔斯庞兹镇附近的史塔维洛特〔Stavelot〕。美军第二○二工兵营因为来不及作爆破准备,所以在该处渡过安布利夫河的桥就被派普的坦克和装甲步兵夺取了。但是,过了史塔维洛特後,弯曲的安布利夫河又在崔斯庞兹镇挡件了派普战斗群的去路。派普因为部队已苦战了三天二夜,所以就停在史塔维洛特过夜,在十八日清早才派了一队以黑豹式坦克开路的装甲步兵,沿着N-23公路向崔斯庞兹镇进军。此时,美军後方一片混乱,在崔斯庞兹镇附近只驻有第五十一工兵营的C连,这一连在十七日午夜抵达崔斯庞兹镇後,就忙於准备爆破该镇的两座桥梁。第一座是在崔斯庞兹镇西北,N-23公路上的安布利夫河渡桥则由後来开到的第二九一工兵营负责爆破。第五十一工兵营C连的任务最重要,因为他们负责爆破的两座桥正在派普战斗群的行军路线上,为了防备德军在爆破准备完毕之前杀到,第五十一工兵营的叶兹少校〔May robert Tyates〕 决定在安布利夫河对岸设立一个前哨阵地。不过,这队工兵缺乏反坦克武器,整个C连只有八具火箭筒,而德军肯定会用坦克打头阵。正在烦恼的同时,叶兹少校意外地在崔斯庞兹镇内找到一门M1式五十七毫米反坦克炮和四名炮手,这门炮是第五二六装甲兵团从山塔维洛特撤退时因为拖车故障而留下来的。叶兹少校立刻命令这四名炮手将炮架设在安布利大河对岸的N-23公路边,由五名工兵用步枪予以掩护。五十七毫米炮当时已经落伍,它的穿甲弹完全无法贯穿德军黑豹式坦克的前装甲,不过第五二六装甲步兵团的四名炮手:布卡农、黑肯斯、贺伦贝克和麦卡林,毫不犹疑地将炮推过桥架到路边。有工兵问他们:“炮弹只有七发,够用吗?”他们同答是:“如果把七发都打光仍不能完成任务,就不会需要更多了”。〔意表:任务这么危险,炮弹未打光就可能已经阵亡。〕在十一时,派普战斗群的一辆黑豹式坦克终於在N-23公路上出现,五十七毫米炮的炮手知道射击前装甲无效,所以就对准履带射击。他们的第一发炮弹精确命中目标,德军的黑豹式坦克因为履带断落,无法前进而完全挡住了N-23公路。这时候,崔斯庞兹镇内的第五十一工兵营已完成爆破准备,他们一听见炮声就立刻炸毁最北边的两座桥。

N-23公路上的五十七毫米炮在完成任务後不久,就被黑豹坦克发射的一枚七十五毫米高爆炮弹命中,四名炮手均壮烈牺牲,其余五名工兵则在混乱中逃离战场。在崔斯庞兹镇的三座桥都被炸毁後,派普只有向北兜路另找渡桥。在此同时,美军第一一一一战斗工兵团的安德森上校则正在盘算,哪一座桥会是德军的下一目标,安德森猜测派普将会用契努克斯〔Cherieux〕镇的桥渡过安布利夫河,不过要派工兵去爆破这座桥肯定来不及,因为契努克斯镇距离崔斯庞兹镇有好几公里,而附近却没有美军工兵单位。但幸运的是,如果派普在契努克斯镇过河,他就要在哈比蒙特的桥再渡过安布利夫的一条支流里耳尼儿〔lienne〕溪。安德森立刻命令在伟伯蒙特〔Wer.bomont〕的第二九一工兵营A连,派出人去哈比蒙特炸桥,结果演出一场怪诞的慢速“哈比蒙特大赛”。当时,A连大部份的人和车辆均已被派到崔斯蒙特镇,剩下来的只有连部的一个班和一辆故障待修的卡车。负责率领这个重大任务的匹岛上士,迫不得以只好用那辆破卡车,运载爆破所需的炸药和人手到哈比蒙特。由於这辆卡车每小时只能开十七公里,四葛上士直到下午三时才抵达目的地。照理,派普战斗群在中午向崔斯庞兹镇出发,三时之前就应该抵达哈比蒙特,但是途中遭到第三六五和第三六八大队的十六架P-47战斗轰炸机冒著恶劣天气进行轰炸扫射,所以派普的先头部队延至下午四点半才抵达哈比蒙特。这时,匹葛的工兵刚刚作好爆破准备,当德军的第一辆坦克开入哈比蒙特时,美军就把这座桥炸毁。据说,派普听到这个消息时,气得只能自言自语地骂:“那些该死的工兵!那些该死的工兵!”派普发现前进受阻后,就退回安布利夫河东岸拉格利兹镇准备扎营过夜。当天中午,派普命令两个侦察队沿里耳尼溪推进,到下游寻找可以让坦克通过的桥。不过,美军在这段时间已经趁机派第三十步兵师和第八十二空降师增援史脱蒙特〔Stomount〕-史塔维洛特-美尔这一带的阵地。派普战斗群的一个“寻桥”侦察连就在伟伯蒙特以北遭到第三十师的先头部队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同时,第三十师的第一一七步兵团在十八日收复史塔维洛特,已将派普战斗群的补给完全切断。派普不知道拉格利兹以北有一个美军油库,他的部队很快就出现燃油短缺的现象,由於派普战斗群的前进对德军整个作战计划太重要了,因此德军不得不设法重开他的补给线。派普战斗群的命令则仍然是继续寻途径向穆斯河进发。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德军先后打出了他们的两张“王牌”??武装SS第五○一重坦克营的“虎王”〔Koenigtiger〕坦克和SS第一五○装甲旅。

据估计,在整个突出部战役中,德军总共只使用了大约一百五十辆虎Ⅰ型、虎Ⅱ〔即“虎王”〕重坦克。不过,在混乱的战斗中,差不多所有的德军坦克都被溃退的美军误认为虎王重型坦克。《坦克大决战》影片更将这项错误当成剧情的中心。其实,大部份美军发现“枪炮不入”的德军坦克都是黑豹式,早在诺曼第登陆时,美军已发现他们的M-3式七十五毫米坦克炮、M-1式五十七毫米和M-5式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发射普通穿甲弹时均无法穿透黑豹式坦克上倾斜五十五度、八十毫米厚的前装甲。美军发现,要摧毁一辆黑豹式要动用四至五辆M-4雪曼坦克或M-10坦克歼击车。用两、三辆从前射击,吸引黑豹式的注意力,其余则包抄到侧面去射击後者较薄的侧装甲。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这个方法还行得通,不过德军在突出部之役集中大批黑豹式进攻时,美军就发现他们很难抵挡得住。〔在诺曼第时,美军随时有空中支援攻击地面部队无法应付的德军坦克,不过在突出部战役初期,比利时的天气非常坏,所以大幅限制了盟军战机出勤率。〕

十九日中午时,第五○一重坦克营第二连的另一辆虎王亦开抵史塔维洛特;午後不久,这辆编号222的虎王连同三辆四号坦克,掩护德军步兵向史塔维洛特进攻。不过,在美军第三十师炮兵猛烈的轰击下,德军步兵无法继续前进,222号虎王和三辆四号坦克则仍然向史塔维洛特的安布利夫河桥进发。在距桥约四十公尺处,第一辆四号坦克被一门第八二三驱逐营的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从侧而击中炮塔,使德军坦克内的弹药被引爆,并且把炮塔完全炸离车体。其馀两辆四号坦克冲向桥时,亦受到美军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从侧面的猛烈射击,其中一辆被击伤而无法还击或行动,最後一辆四号坦克则退回镇内。
  
  222号虎王快开上桥的时候亦被七十六毫米炮两发穿甲弹击中,由于虎王侧面装甲仅八十毫米,同时美军的七十六毫米炮弹又是从非常近〔约五百米〕距离上发射,两发穿甲弹完全将这辆重型坦克击毁。德军的这次攻击完全失败,更糟的是当晚美军第三十师派出第一○五作战工兵营到安布利夫,这队工兵在烟烟雾弹的掩护下终于把史塔夫洛特镇的安布利夫大桥炸毁,将派普战斗群的补给线完全切断。
史脱蒙特大决战
  
  在同一天〔十九日〕大清早,派普战斗群大举向史脱蒙特进攻。派普知道史脱蒙特以西在塔哥诺〔Targnon〕 镇和史脱蒙特火车站之间,有一条渡过索穆河的桥,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座桥只能让行人通过而撑不住坦克。因此,派普战斗群的这次攻击是完全枉然的,因为即使他们达到目的,仍然没有桥可以渡过索穆河。再者,武装党卫队第一装甲师因为无法打通补给线,派普战斗群只剩二至三天作战用的燃油,所以即使美国不加以阻止,他们也无法继续西进。无论如何,派普一共派了一个营的四号和黑豹式中型坦克、十辆隶属第五○一重坦克营第二连的虎王、一个机动高炮连、一个一○五毫米自走炮连,以及隶属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掷弹兵团的一个营和第三伞兵师的一们连参加这次攻击。

为了阻挡派普战斗群的前进,美军第三十步兵师派出第一一九步兵团的两个营、第七四三坦克营的一个连。第四○○装甲野炮营和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的一个连,进驻史脱蒙特和塔哥诺。不过,派普战斗群在十九日清早杀到时,第七四三坦克营和炮兵部队仍未开抵史脱蒙特,使得镇内的第一一九团第三营和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A连的八门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顿时陷人苦战。正在这个时候,第一四三高射炮营C连的两门九十毫米高射炮刚好开抵史脱蒙特,美军第一军总部因为担心第三十师的反坦克火力不足,所以就派这两门高射炮去支援第三十师,M-36驱逐坦克的九十毫米主炮就是从这种高射炮修改而来。
  
  原本,美军计划将第一四三高射炮营的两门炮架设在史脱蒙特外通往拉格利兹的公路,用来掩护第一二一九团I连一个排设置的路障。不过,在混乱中第一四三高射炮营的其中一门九十毫米高炮及其拖车,在史脱蒙特外的火车站附近意外地滑离路面而陷在泥中,美军只好将另外一门九十毫米高炮架设在一座农庄旁边用来掩护路障。约七时左右,一位I连的少尉跑来第一四三高炮营的的阵地,召集志愿人员去对付在拉格利兹公路上的两辆德军坦克。虽然完全没有使用火箭筒的经验,但达莱治二等兵和施曼一等兵均自告奋勇参与这个危险任务。在I连少尉简单讲解火箭筒的操作後,这两名高射炮兵就每人带著一个火箭筒去“打老虎”。在浓雾中,达莱治和施曼居然能够摸到德军坦克的後面,他们这时候发现拉格利兹公路一共停了四辆德军坦克??两辆黑豹式和两辆虎王。达莱治和施曼向最近两辆坦克後方射击,结果一辆黑豹式和一辆虎王分别被火箭弹命中起火,德军立刻用机枪向达莱治和施曼的位置扫射,不过,这两名立功的炮兵均能在混乱中安全地退回友军阵地。

不久,派普战斗群的坦克开始进攻I连的路障。第一四三高炮营的九十毫米高炮向带头的一辆虎王坦克射击,第一发穿甲弹命中了目标的左履带,第二发则打断了它的炮管,这辆虎王的乘员在坦克失去动力和作战能力後均弃车而逃。虽然如此,在德军装甲掷弹兵猛烈攻击之下,美军很快就被迫弃守在农庄附近的路障,第一四三高炮营的弹药车亦被德军的炮火击中起火,美军高炮兵在破坏九十毫米炮的炮管後,亦撤离他们的阵地。
  
  在史脱蒙特镇外,以伞兵为首的派普战斗群遇到第一一九团第三营I及K连顽强的抵抗,当时德军的一个随军摄影师曾经拍摄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实战片段。在其中一个片段,德军因为前进受阻,武装党卫队第一装甲团第一营的营长普志克少校,从地上拾起一枚铁拳〔Panzer-faust〕火箭筒向每一辆坦克的车长发出警告:“谁後退就要吃他一炮!”随後,德军的一辆黑豹式坦克就打头阵向美军阵地进发,但这辆坦克前进不久,就突然被美军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A连的一门七十六毫米炮击中起火,车内五名乘员中只有一人生还,他满头鲜血地从燃烧中的黑豹式爬出向後方逃跑。此後,另一辆黑豹式在第一辆坦克冒出的浓烟掩护下,一面向美军阵地射击一面前进,在德军猛烈的步-坦联合攻击下,美军的I连被迫撤离拉格利兹公路上的阵地,退回史脱蒙特镇内,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A连的八门七十六毫米炮则坚守阵地,掩护步兵弟兄撤退。一直到德军炮火击毁了其中一门炮,而操作另一门炮的官兵全部阵亡後,连长斯普林费特中尉才下令破坏剩馀的火炮和装备,向史脱蒙特镇内撤退。在激烈的战斗中,这个驱逐坦克连击毁了好几辆德军的装甲车辆,不过最重要的是他们已为美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以增援史脱蒙特的守军。

斯普林费特中尉率部退回到第八二三营营部後,立刻又领取四门七十六毫米炮和两门从德军掳获的四○式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Pak 40〕,再次开回前线戒备。
  
  I连退到史脱蒙特学校的第三营指挥所後,稳住阵脚继续抵抗德军。同时,第七四三坦克营的两个排终於开抵史脱蒙特,在第七四三营的M-4“谢尔曼”坦克的支援下,I连在史脱蒙特内与德军苦战了两个小时。不过终於寡不敌众,在击毁击伤六辆德军装甲车辆後,I连和第七四三营的坦克终於被迫撤离史脱蒙特,当时I连仅剩二十四名可以继续作战的官兵。
  
  史脱蒙特失守後,镇外驻守的另外两个连也被迫和I连向拉格利兹公路的下一个镇塔哥诺撤退。此时,第一一九团团长修特兰上校派出后备营的C连坐卡车火急开往塔哥诺支援,同时又命令第四○○装甲野炮营尽快做好射击准备。不过,後备的C连抵达塔哥诺时,德军的坦克和指甲步兵已经随着後退的美军杀到,没了重型反坦克武器的C连也只好跟着I连、K连和第七四三营的坦克,向塔哥诺后面的史脱蒙特火车站撤退。这些美军一直退到史脱蒙特火车站外,在格拉利利兹公路一侧转角才找到适合伏击德军的阵地。第一四三高炮营先前在开往史脱蒙特途中滑落路边的那门九十毫米高炮,正好就在这个位置。负责操作这门炮的官兵看到拖车已经动弹不得,所以就干脆将火炮架在路边,守住这个转角。当德军先头部队杀到时,这门炮一共击毁了两辆黑豹式坦克和一辆半履带运兵车。不过,当德军步兵包抄到高炮阵地侧面後,美军亦被迫破坏这门九十毫米高炮撤退

杂牌坦克营立大功劳
  
  正在这紧急关头,美军的救兵终於赶到,它就是第一军直属的第七四○坦克营。第三十师师长赫保兹中将因为史脱蒙特的情况危急,所以就向第一军军部要求坦克支援,此刻刚好完成夜战训练而需要换装,於是被派往史皮蒙特〔Spring-mont〕的一个车辆维修中心领取新坦克。第七四○坦克营在史皮蒙特找到十九辆可以修好的“杂牌”M-4坦克〔其中五辆是诺曼第登陆时使用的两栖式坦克,其馀的大部份缺乏零件或无线电〕、一辆M-36型〔九十毫米炮〕驱逐坦克、两辆M-24轻坦克和几辆自走炮。经过连夜抢修和整备後,第七四○坦克营在史脱蒙特大战当天完成了换装而加人战斗行列。正当第七四三坦克营和I及K连撤回史脱蒙特火车站时,第七四○坦克营刚好开抵该处。由于第七四○坦克营的坦克中均缺乏无线电,以各个车长被迫使用信号联络,带队官贝里上尉派包尔斯少尉的M-4做先锋,由卢匹军士长指挥的M-36在後面掩护。当他们在下午四时上拉格利兹公路向史脱蒙特火车站挺进时,天色已经开始变黑,而且浓雾弥漫,所以能见度非常低。突然间,包尔斯在公路的一个弯角遇上了派普战斗群的先锋??一辆黑豹式,包尔斯先发制人,一炮就打向黑豹的炮塔。本来M-4雪曼坦克的短管七十五毫米炮是无法穿透黑豹式的装甲,但是黑豹式的炮塔正面有一个弱点,当穿甲弹命中黑豹式半圆形炮盾的下方时,往往会被反弹进入车体的驾驶舱内。包尔斯第一发炮弹就是这样被弹人“黑豹”的车体内,将两名驾驶员击毙并引爆车内的弹药。第二辆黑豹式从浓雾中摸出来时,包尔斯亦率先发射击中它,但是这次穿甲弹击中了倾斜的前装甲而被弹开,同时,包尔斯的主炮亦卡住暂时无法射击。包尔斯立刻向後面的M-36招手,请它上来对付黑豹式,卢匹军士长的第一发九十毫米穿甲弹就把第二辆黑豹式击中起火,过后卢匹仍补了四发穿甲弹以确保目标被彻底击毁。包尔斯的主炮故障排除後,他又继续前进寻找目标。第三辆黑豹式突然又从雾中出现,包尔斯再次补上一发穿甲弹,包尔斯的炮手的射击准确性实在惊人,炮弹居然直接命中黑豹式的炮管。这辆黑豹式失去还击能力後就开始倒车,准备退回浓雾中。包尔斯乘胜追击,命令炮手瞄准目标前面路面射击,结果这枚九十毫米穿甲弹从坚硬的路面弹入黑豹式的车体并使之起火燃烧。这三辆黑豹式代表了派普战斗群向西进发的最远点,由于该部队无法找到渡过安布利夫河的桥梁,无法继续前进,加上第一一七团在史塔维洛特切断了德军的补给线,所以派普战斗群在史脱蒙特战役後,可算是完全被困於拉格利兹镇。唯一的希望就是第一五○装甲旅能够再打通补给线.

在突出部之役中,德军确实有出动乔装美军的突击队到盟军後方进行破坏行动。不过,这些突击队没有《坦克大决战》影片所说的那么成功,除了派小型突击队进行破坏之外,德军原本亦计划在派普战斗群突破美军防线後,派一个用美军装备和制服的装甲旅潜入盟军後方夺取渡过穆斯河的桥梁。这个名为第一五○装甲旅的部队是由著名的奥图斯戈森尼上校〔OherSturmbahnfuhrer Ottoskorzeny〕所指挥,不过该装甲旅的装备并不齐全,他们只有一部分人穿有全套美军制服,其馀的有些只穿美军的上衣,而若干人则乾脆只穿德军制服。在车辆方面,第一五○装甲旅只有少数吉普车和装甲车是从美军俘虏过来的,他们的作战主力是十辆坦克和突击炮车,全部都是经过伪装的“德国货”,其中有四至五辆黑豹式坦克特别加装薄铁板,使它们的外形和美军的M-10驱逐坦克相似。这些黑豹式亦涂上美军的橄揽绿色和白星标帜,在远距离自是很容易被错认是M-10。不过,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冒牌货”的炮口装了M-10所没有的炮口制退器,同时,黑豹式每边有八个重叠的大型负重轮,而M-10只有六个小型负重轮。第一五○旅的其馀六辆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则只涂了美军迷彩和标帜,而没有进一步的伪装。

由於派普战斗群在十二月十八日受到阻於哈比蒙特,所以第一五○装甲旅无法向穆斯河上的桥梁进发。
  
  十九日,派普战斗群被困在拉格利兹之後,第一五○装甲旅就参加了企图打通到该部队的行列。奥图斯戈森尼上校受命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将第一五○旅分成三个纵队,两个分别协助攻击美尔第和史塔维洛特附近的美军阵地,而第三个则作为预备队。不过,德军的这次攻击“出师不利”,在二十日晚上第一五○旅的一名士兵被美军俘获,美军从这名战俘口中得知,化装成美军的德军将在第二天凌晨三点半发动攻击,因此在美尔第和史塔维洛特附近的美军第二九一战斗工兵营的第五二六装甲步兵营和隶属第三十步兵师的第一二○步兵团第一营、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和第九十九步兵营均有备而战,第一五○装中旅的其中一个纵队由一辆黑豹式掩护向据守通往美尔第火车路上的美军第九十九步兵营进攻,结果在此处演出了第二次大战期间独一无二的“化装舞会大战”闹剧。

参加这次战斗的双方士兵均穿著美军制服,不过最妙的就是他们绝大部份都不是美国人!第一五○旅的士兵当然全是德国人,而美军第四步兵营的官兵居然全部是挪威人。原来,这个美军部队是由挪威裔美国人和挪威沦陷後逃亡到美国的挪威人所组成的,所以又称“挪威营”。在开战不久,德军的黑豹式坦克就被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的一门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击伤而退出战场,第一五○旅的步兵疯狂向“挪威营”猛烈冲锋,但是遭到“挪威营”猛烈的机枪和手榴弹还击而伤亡惨重。同时,“挪威营”又用无线电指挥第三十步兵师的四个炮兵营向德军轰击,第一五○装甲旅的步兵在前所未见的猛烈空爆弹轰击下,狼狈地逃离战场。这是美军炮兵首次获得批准使用空爆近炸引信,美军的“秘密武器”可以让炮兵快速地向大概目标区发炮,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每发调整引信的空爆时间。炮弹抵达目标区上空後,就会在指定的高度爆炸出大量的破片,射向地面的目标,在美军榴弹炮这样前所未有的猛烈轰击卜,难怪第一五○旅的步兵拔腿就逃。
  
  第一五○装甲旅的另外两个纵队由九辆坦克和突击炮车掩护,向驻守美尔第与史塔维洛特公路上的美军第一二○步兵团第一营攻击。这队德军突破了美军第一二○步兵团K连设的路障後,便一直向他们的目标??瓦榭〔Warche〕溪的一座桥前进。不过,在冲过K连的路障时,德军其中一辆四号坦克触雷起火,只剩下八辆坦克向目标继续前进。虽然美军是有备而战,但由於德军行动迅速,第二九一工兵营已来不及炸毁瓦榭溪上的桥梁,幸好K连的官兵将士拼命在桥梁附近用火箭筒等轻武器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头一架过桥的伪装黑豹式,就被一名迫击炮观察员史奈德中尉用火箭从後面挈毁。从桥附近的一个工厂,K连的两个一等兵柯里和路查格,分利用火箭筒击中第二辆伪装黑豹式的炮塔。这辆坦克的乘员发现炮塔内的枪炮均被击毁後就弃车而逃,柯里乘胜追击,他分别用反坦克枪榴弹和火箭筒攻击另外三辆坦克和突击炮,迫使它们的乘员弃车。此後,柯里又用火箭筒摧毁德军用作据点的一栋房子,最後这位英勇的一等兵又用一挺机枪射倒多名德军,让五名被困的战友得以脱险。柯里因为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超出职责所要求的”的勇气,所以赢得美国最高勋章??“国会荣誉勋章”。
第一五○装甲旅剩余的车辆,突然间又受到瓦榭溪对岸高地上第八二三驱逐坦克营七十六毫米反坦克炮的射击,其中两辆德军坦克退躲到一面砖墙後。美军见机不可失就趁机进行反攻,连用无线电从史塔维洛特附近召来第三装甲师第六四三驱逐坦克营的两辆M-10驱逐坦克,这两辆M-10首先击毁德军用作掩护的砖墙,然後再将後面的两辆德军坦克一一击毁。到午後战斗结束时,德军第一五○装甲旅的所有装甲车辆均已被摧毁,此后这个冒允美军的特种部队也停止了活动。被困在拉格利兹的派普战斗群也由於无法再补给,终於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放弃防线。派普战斗群原有四千名官兵,经过激战後,只有约八百名逃脱。

 

巴格拉季昂战役------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

在德黑兰会议上,西方同盟国保证它们在法国西北部的登陆将不迟于一九四四
年五月一日。斯大林在得到这个保证后,也许诺俄国将在同一个时候发动一次大规
模的攻势。如果要对德国进行决战,那么苏联即使不为别的原因而光为政治上的原
因也要参加这次战役。无论如何,俄国人决不肯丧失自己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奥廖
尔取得的主动权。由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他们的变化,他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
冬季战役的到来。之所以形势的发展比德黑兰会议所能预见的更对他们有利,主要
是因为德国作出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未能作出一些决定。

自从同盟国军队在意大利登陆以来,加上不断受到它们对法国入侵的威胁,德
国现在不得不面临在几条战线上作战的可能。诚然,现有的德军中有一半以上还在
东线。可是,其余的部队也因需要从各方面捍卫“欧洲堡垒”而给牵制住了。一九
四三年下半年,甚至连被优势敌军紧逼的东线也不得不抽出部队增援德军最高统帅
部在意大利、巴尔干和法国的战区。仅负责东线军事行动的陆军总部只得以剩余的
兵力尽力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极度紧张的局势。这种紧张局势早
在一九四三年秋季就开始逐渐被感到。那时俄军在六百英里长的战线上恢复了仅因
泥淖而一度中断了的攻势,并赢得了一次具有重大战术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以十
一月六日收复基辅而达到顶点。

随着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底俄军冬季攻势的开始,从克里木半岛到列宁格勒的整
个德军东线又一次开始动摇。很清楚,俄军作战的重点是在南方。在那里,收复经
济资源丰富的乌克兰是个很有价值的目标。然而,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中旬,在北方
又形成了一个重点。那时俄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接着向南伸展,迫使
北方集团军群撤到一个早先准备的阵地上。该阵地从波洛茨克经奥罗奇卡和奥斯特
罗夫沿贝帕斯湖西岸直至纳尔瓦的桥头堡。尽管希特勒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撤退,但
是多亏莫德尔陆军元帅(这对他暂时代替冯?屈希勒尔陆军元帅担任司令),德军
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八日开始的撤退起码能按预先安排的计划进行。

A集团军群(冯?克莱斯特陆军元帅)和南方集团军群(冯?曼施泰因陆军元
帅),在乌克兰的阵地一直向东延伸到第聂伯河河曲处。它们立即受到来自基辅地
区俄军强攻的严重威胁。为了减轻那些交战频繁的部队难以忍受的压力和帮助组建
预备队,有人建议撤离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突出部,主张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
但是希特勒对这些合理的建议,一概加以拒绝。直到一九四四年二月底,这两个集
团军群才设法守住了从赫尔松延伸到文尼察的这条战线。从该战线到普里皮亚特沼
泽地之间有一个很深的缺口。在这个缺口里,德军占有了布罗迪、卢茨克和科韦耳
等三个孤立的据点。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左翼部队有被包围的危险,这在任何
一张每日情况图上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希特勒仍决心让德军继续留在已被切断退
路的克里木附近。他下令要德军沿整个延伸了的战线??这时的方向几乎完全是从
东到西??继续进行抵抗。可是到了三月,不可避免的情况终于发生了:俄军进攻
部队集中兵力粉碎了曼施泰因业已削弱的师,冲过切尔诺维茨直捣喀尔巴阡山脉。
同时,俄军还从北面突入了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

在这种形势下,希特勒于一九四四年四且二日发布了一项新指令,对未来的作
战如何进行作了指示:“俄军在东线南段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他们的兵力已消耗
殆尽。永远阻滞他们前进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目的,我已命令采取影响深远的措
施。”这些措施包括留在克里木,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自基什尼奥夫、
亚瑟、喀尔巴柱山脉东部山口以东的德涅斯特河起,向北到科洛梅阿、布罗迪和科
韦耳为止这条防线。事实上,这时大地化冻,道路开始泥泞??那年开始得相当晚
??确实给了德军一个喘息的机会。基本上沿着规定的路线出现了一条新防线。喀
尔巴阡山和黑海之间由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A集团军群)防守,喀尔巴阡山以
北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防守。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守的部
分地段尚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军队。冯?克莱斯特和冯?曼施泰因两位陆军元帅均为
希特勒所讨厌,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时他们被免去了职务。舍尔纳将
军接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莫德尔陆军元帅特地从北方集团军群被调来接任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希特勒的指令虽然没有公开承认,却表明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冬季交战的后果:俄军冲破了列宁格勒的包围圈,收复了乌克兰,推
进到在罗马尼亚北部出入巴尔干的大门和在加利西亚东部出入中欧的大门。希特勒
固执地拒绝及时撤离克里木,但他无法阻止俄军收复它。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后,在
奇尔索涅谢半岛的最后一批德国守军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为俄军所击败。
与这个冬季在东线的南段和北段的决战相比,中段的战役并无任何重大意义。
经过一系列防御战,中央集团军群(布施陆军元帅)设法保住了一九四三年秋季该
集团军群退到“豹子”防线后占领的阵地。它据守着第聂伯河东岸斯塔里-比绍夫
和奥尔沙之间的防线,多次挫败了俄军夺取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之间这一狭长地区
的企图,并在维切布斯克前方进行的激战中,在奥尔沙保卫补给线的战斗中都阻住
硕砭?U飧鱿蚨?钠鸬耐怀霾康谋辈啵?诓?宕目烁浇?艿搅送?玻?淠喜嘁彩?
到了威胁,也许还比北侧大。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撤走,在一九四四年初就感到有
必要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建立一条部署少量兵力的翼侧防线。当俄军向科韦耳的进
军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时,该集团军群司令当机立断决
定集中所有的预备队于科韦耳,甚至不惜削弱其正面向东的防线。一九四四年四月
五日,这些部队在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霍斯巴赫将军指挥下解救了已被包围的科韦
耳“堡垒”,在这以后,他们向前逼近到图里亚地段,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
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重建联系。

到四月底,春天道路的泥泞和俄军自己需要的战斗间歇给东线带来了一段平静。
德军的前线再次从黑海一直连绵不断地延伸到芬兰湾。可是这种情况只是个假象。
尽管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能以如下观点(首次在一九四三年十一
月七日鉴于即将来临的冬季战役而提出)聊以自慰,即:没有一个敌人的胜利已造
成“直接致命的影响”,然而这条蜿蜒曲折、驻守兵力不足的新防线上的弱点是确
凿不移的,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抵挡俄军想要与德军决战而发起的真正坚决的攻势。
最重要的倒不在于丢失多少阵地,而在于希特勒不顾损失日趋严重,仍坚持固守阵
地,致使东线的德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蒙受重大损失。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已减弱到
危险的水准。到一九四三年底,在东线原有的二百个师中至少已有三十个师不是被
解散就是被合并。即便如此,那些仍作为师存在的部队有许多已减员一半以上。为
使它们齐装满员已作了各种努力。可是连暂时替换负担过重的步兵的预备队都不足。
只有装甲师才能从前线撤回进行休整和补充。

一九四四年春季,德军的防线仍从敌领土的纵深地带穿过。如果能把防线大大
紧缩,并放弃所有那些需要大量兵力驻守而又无关紧要的突出部,那就可以组建预
备队,也就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一九四四年年初,约德尔亲自向希特勒建议,把东
线的德军撤到黑海和波罗的海之间从敖德萨到里加这一尽可能短的防线上。他想腾
出一些部队,以便不仅在东线建立一支预备队,而且??鉴于西线有遭敌人入侵的
威胁??还建立一支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指挥的约有二十个师的“中央预备队”。希
特勒拒不听取这样的建议。那时,他仍决心固守克里木和第聂伯河突出部。由于芬
兰的关系,他也不愿放弃波罗的海地区。此外,他还想把波罗的海作为德国新型潜
艇的演练场。甚至在冬季战役结束以后,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话,他仍然不愿放弃
已经占领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他根本不承认俄军的优势。因此在四月二日的指令
中,他明文要求德军坚守他所规定的那条防线。中央集团军群所占领的突出部的南
北两翼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希特勒无视这一事实,拒不同意该集团军群撤离这个
危险的突出部。他也拒不同意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撤到从多瑙河河口到喀尔巴阡山这
一较短的防线上,虽然这条防线完全可以控制通往巴尔干的道路。

希特勒在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固执看来很难理解(如果他的任何行为确实能从理
性上理解的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能够料想到俄军一定会很快重新发起
攻势行动??很可能与英美在法国的登陆配合起来。冬季战役导致了俄军在乌克兰
西部的大量集结。希特勒认为(德军最高统帅部与陆军总部的顾问们同样也认为),
俄军一定会在这里发起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尤其是在德军费了很大周折才制止了俄
军向加利西亚东部伦贝格以东地区的推进时更是如此。敌军可能以这个地段为跳板,
向西南推进,突入喀尔巴阡山区,从而开辟通往华沙的道路,并动摇德军东线的中
段和北段。

对敌人意图的这一估计,确实表明整个德国军事态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也许
正是这一点牢牢萦绕着德国的领导者,以致在导致这一估计的因素已明显地不再起
作用时,他们仍无法摆脱上述的看法。总之,德军现存的所有预备队,包括大部分
装甲师都被集中到加利西亚以对付敌人的威胁。这一步骤使前线其他地段上的兵力
变得空虚起来。

据料,第一个重大的打击将对着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陆军元帅也是这样
预料的。那些陆军总部的人还料定“重点进攻又将遇到重点防御”。然而,十分明
显的是,敌军不大会选择德军防守最强的地段来发动一次可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攻
势。从对局势的这种看法中却未能得出另一个非常必要而又明显的结论,即如果其
他集团军群没有预备队,至少应当准许它们作出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自己的安排。
实际情况是,它们不但没有预备队,而且还领受了那些要不惜一切代价固守防线的
严格命令。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这种对敌人意图的片面看法,加上为对付这些意图而采取
的互相矛盾的作战决定,孕育着一九四四年夏季东线德军所蒙受的新的惨重失败的
胚芽。整个战呃?霉?ぁTけ付印???绮痪没峥吹降摹??诘奈恢靡膊欢浴M?
时又严禁集团军群采取机动防御战的打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在一九四
四年夏季的失败和覆灭就不足为奇了。它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灾难中第一个最严重的
灾难。

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打得很顺利,击
退了俄军对其防守地段的所有进攻。全体官兵经过这次战斗信心倍增,但是他们未
能认识到真正的决战已在其他地方即东线的南段和北段打响了;也没有认识到在这
段时间里他们自己的地段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尽管那样,自一九四三年秋季以来,
他们对俄军的进攻方式已经习惯,因而普遍相信自己能继续对付任何这种进攻。他
们并不认为俄军会改变其进攻方式。俄军以往总是对防线上的不同地段相继发起进
攻,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就能从没有受到威胁的地段抽调预备队来加强危急地段
上的防御。

最后一次采用这种成功的战术是在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局势变得困难的时
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牺牲那段面朝东的主要防线为代价,把预备队集中到纵深
处的西南翼侧。当时该集团军群编成内的四十五个师中就有八个师,其中包括两个
装甲师,集中到了科韦耳。由于这次集中兵力,才解除了对该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
特的后方交通线的威胁,解了科韦耳据点的围,并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第四
装甲集团军建立了联系。然而,虽然结果证明冒着风险所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但该集团军群东部前线守军不足仍是事实。第九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
团军,只得以三十二个师的兵力防守一条近四百五十英里长的战线。此外,该战线
的作战行动受到希特勒的命令的限制。希特勒命令建立所谓的“据点”,从而一开
始就栓住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并妨碍了部队的机动性。希特勒是如此热中于这些“据
点”,以致守卫这些据点的司令们还得特别向他起誓,如果没有得到明确许可,他
们决不放弃这些据点;没有这样的许可,他们将坚守到最后。同时,他们有权要求
所有其他碰巧来到这里的战斗部队协助他们防守这些据点。这些据点也并不那么坚
固,它们只是由临时凑起来的材料加固的。希特勒却认为这种“据点”战术,在敌
人一旦突破时将会牵制大量敌军,并能严重影响敌人的供应线,使其攻势失去突击
力。在前线地区,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奥尔沙和维切布斯克均被宣布为这样
的“据点”。除维切布斯克以外,每个据点派有一个前线师驻守。维切布斯克被认
为太重要了,派有三个师防守。

集团军司令官们指出,这样会有相当数量的部队不能机动;一旦敌人突破.这
已经破裂的防线将会进一步受到削弱。那样的话,即使是有秩序的撤退,也不大可
能重新收复防线。可是他们的话不起作用。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情况尤为如此。该集
团军司令莱茵哈特将军指出,如果他(十个师中)有三个师被束缚在维切布斯克,
他就不能在该城以西组成一条新防线,除非得到新的增援部队。因此,他认为应该
把“整个前线的利益”置于这种“据点”的利益之上。然而,他无法使集团军群司
令布施陆军元帅接受他的观点。这位陆军元帅接受了希特勒关于这些“据点”重要
性的论点,坚持要执行希特勒的命令:“这些据点将牵制大量敌军,以致抽调几个
师防守它们对整个前线的防守都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鉴于防守该集团军群东侧一线的部队已减到几乎不能再减的地步(每个师要防
守大约十五英里的地段!),有关的集团军司令官早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就建议修改
给他们的作战命令。为了缩短战线以便用较少的兵力也能较好地进行防守,就应撤
离突出地段。这里有两种撤离办法:(1)“小”变动,即撤到第四集团军构筑的
第聂伯河阵地。在这里可较好地抵御装甲部队。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由在维切布
斯克以西的所谓“虎”阵地的第三装甲集团军从奥尔沙向北延伸到波洛茨克。(2 )
“大”变动,即撤到在战术上同样令人满意的沿别列津纳河的弧形阵地。这会使博
布鲁伊斯克-波洛茨克一线缩短大约一百五十英里。

看来最好在俄军发动攻势的前夕实施预先准备的撤退。因为这样的话,敌人的
攻势会乱了阵脚,而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重新部署。该集团军群已着手加固别列津
纳河阵地。这既可以腾出相当数量的部队,也可以更有效地对付在第四集团军后方
的游击队。后面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游击队的活动日趋频繁。一旦被迫要在别列
津纳河两岸的茫茫无径的林区撤退,这些游击队的威胁可能极大。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布施陆军元帅来到元首大本营汇报总的形势。他特别
强调,现有的兵力与需要防守的战线的长度之间不成比例已到了危险的地步。他建
议为弥补这种情况,应允许他缩短战线,把部队有秩序地撤到第聂伯河或别列津纳
河阵地。他的建议遭到断然拒绝。希特勒冷潮热讽地说(蓄意要影响布施陆军元帅
的思维),他希特勒原以为布施不会也象那些眼睛总是朝后看的将军们一样。这种
嘲弄击中了要害,尤其因为布施陆军元帅恰好是这样一个高级军官,他真的相信希
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代表德国人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而对元首赤胆忠心,
无比景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对这位陆军元帅以后的行为肯
定是有影响的。希特勒对这位陆军元帅的个性和忠诚故意表示的怀疑,很可能使后
者会丝毫不加反对地接受这个独裁者的所有命令,然后不顾他的同僚们的正确判断
??真的,甚至也许不顾他自己的判断??硬要部队执行,以此来表明他是多么
“忠诚”。

总之,在一九四四晡逶露??娜眨?际┩ㄖ?骷?啪?玖罟伲???遣幌б?
切代价守住集团军群东面的战线,说这是“希特勒不可动摇的意志”。他还说,希
特勒禁止在后方准备万一需要时可退守的防线,而坚持“在主要作战区集中工程建
筑部队不断加固现有阵地”。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发布的特别指令明确强调要坚持
原来的指令,即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前线。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人们感到执
行这些命令也许是可能的,因为就当时所能看到的,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集团军
群东面的主要战线面临严重的危险。总的看来,敌人总的部署表明,它在加利西亚
东部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相毗邻的两翼周围集结了大量兵力。

五月初以来,陆军总部一直计划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后方组建一支预备
队。正如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在五月五日宣称的;“这样的话,当我们所预期
的敌人的大规模进攻确实来临时,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整整一个月,组
建预备队的问题一直束之高阁,到最后则一事无成。相反地,在五月二十九日,陆
军总部把在科韦耳地区的第五十六装甲军划归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指挥。所以采取这
个措施,是因为当时仍然普遍认为俄军会在加利西亚发动大规模攻势,因而需要把
一切可得到的预备队集中到这个集团军群。可是这一措施严重削弱了中央集团军群
的兵力:它一下几乎损失了全部装甲部队和三分之一的司令部直属部队,其中包括
它的特种强击炮旅。该集团军群司令立即指出,这样他就不能再采用在以前的战役
中证明是多么宝贵的战术,即把增援部队及时调到敌人重点进攻的地方进行对抗。
他强调说,为恢复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态势而从该集团军群东面的主要战线上
抽调兵力,这无疑是必要的。作为权宜之计,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作为长久之计
就难以接受,因为从剩下的部队中不可能再组成预备队。

一九四四年六月四日的“敌情”报告说,“敌人随时都能把数量很大的预备队
调到(中央集团军群)东面战线的任何一点以加强那里的集结力量”。即使象当时
认为的那样,敌人只是想发动几次牵制性进攻,局势也是相当危急的,因为中央集
团军群唯一能得到的预备队只有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中的各一个师。这是
危险来临的第一个警告,陆军总部不能对它置之不理,尤其是后来几天“敌情”报
告变得更加令人不安时更是如此。从六月十日开始传来的报告清楚地表明,十分强
大的俄国军队正在被调到中央集团军群主要战线的以下几个重点地方:(1 )在别
列津纳河两岸与第九集团军对峙,准备围攻博布鲁伊斯克;(2 )在莫吉廖夫以东
并沿着经由奥尔沙供应线与第四集团军对峙;3 )在维切布斯克两侧与第三装甲集
团军对峙。

这些具有明显进攻性质的准备活动的规模,闻名的精锐部队在前线各重点地方
的出现以及预备队的临战状态(如第五近卫装甲集团军被作为一支作战预备队守在
斯摩棱斯克附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敌人的意图远远超出了原来所认为的只
是为了局部目标和进行牵制性进攻。此外,敌人的空军力量突然集结,在前线附近
调集了大约四千五百架飞机。一切迹象表明俄军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这块向东突出
的地段,尤其是因为他们确实清楚地知道这里的防空能力薄弱不堪。对局势作出冷
静客观的估计后本集团军群司令部认为,鉴于我防守着漫长的战线,不可能在没有
足够的预备队的情况下对付预期的大规模进攻。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该做些什
么,这个问题已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能决定,而主要应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来决
定。

六月十四日,在陆军总部举行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的讨论会上,只
有中央集团军群能提出明确的证据,证明强大的俄国军队正在沿它的前线集结。其
他集团军群、(甚至连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都没有观察到在它们前线附近有这样明
白无误的准备发动攻势的迹象。然而,虽然到这个时候俄军的准备活动已十分明显,
仍不能使希特勒或陆军总部放弃他们的固执信念。他们认为俄军夏季攻势的重点将
在加利西亚,认为任何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其性质只能是序幕性的和附
属性的。他们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警告所作的唯一让步,是在六月十四日命令第二十
装甲师开往第九集团军防线后方的博布鲁伊斯克。甚至到了六月二十日,德军最高
统帅部长官凯特尔陆军元帅在宗特霍芬举行的纳粹党训导官会议上所作的总形势报
告中还宣称,在西方同盟国(其军队已于六月六日在诺曼底登陆)取得更大胜利以
前,俄军不会发起进攻。总之,敌人行动的重点将在南方,而不在中央集团军群防
守的地段。由干抱有这样的观点,德军最高统帅部没有作出一个用以应付中央集团
军群这时所处的危急局势的决定。既没有给它增援,使它能在俄军巨大的挑战到来
时更好地对付它;也没有给它行动的自主权,使它能打一次机动防御战,并在必要
时撤到可以用较少兵力防守而且战术上更为有利的阵地。

责备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说他没有及时地或足够有力地把其前线出现的危险警
告最高统帅部是讲不通的。所有的报告、请求和建议都得到了老一套的答复:整个
东线形势不允许对现行命令(扼守前线)或对总的部署(例如预备队的准备)作任
何改变。有人说要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在告诫时态度更强硬一些,也许会有点结果。
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然应当承认,他心理上对希特勒的仰仗肯定使他不那
么直言不讳,也难于使希特勒接受他的观点。然而,即使当时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的
是一个与他不同、比他强硬、更有主见的人,鉴于一九四四年夏季德军最高统帅部
的性质与组成,他能否有更大的影响也是令人怀疑的。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完全由
希特勒所控制。

德军最高统帅部表现出的缺乏洞察力以及对所有对付威胁的建议的一概拒绝,
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产生了某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实在的,现在除了坐待事情
发展外,还有什么办法呢?而且,中央集团军群甚至连准备更机动的防御战术,都
没有主动作出任何事。面临越来越危急的局势, 它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领导权。不过
鉴于“元首”的严格命令,也不指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发挥主动性”。然而,中
央集团军群确有信心,当情况需要时,它定会得到必要的行动自主权。其余则依仗
部队防御时的坚韧顽强,这一特点在过去已有充分的体现。对预期的俄军攻势的突
击力及其目标都估计不足。这是因为有关的司令官们没有机会充分了解俄国人在战
术指挥、组织能力和武器装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的序曲是广泛开展的游击队活动。据估计,当时活跃在中央
集团军群后方的游击队人数在二十四万左右。六月十九日夜发生了一万零五百起爆
炸事件,破坏了明斯克以西所有的铁路交通线。德国管制队还破获和拆除了另外三
千五百件爆炸物。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十分清楚地表明,游击队是一支组织良好、
有统一指挥的力量。这一行动虽然没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却使补给线中断了
二十四个小时,有些地方中断的时间还更长。这次迅速的破坏行动,与中央集团军
群东面战线当面俄军业已完成的部署之间的关系已明显得不可忽视了。由此看来俄
军要发动的攻势已迫在眉睫。

这次“解放白俄罗斯的攻势”在苏联军事文献里称为一九四四年的“第五次打
击”,是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为“苏
军最高统帅部代表”(俄国人这样称呼的)负责协调诸“方面军”的作战行动。这
些所谓的“方面军”可以认为与德国的集团军群大致相当。参与这次攻势的有几个
这样的“方面军”: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第二白俄罗斯方
面军(萨哈罗夫将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将军)和第一波
罗的海方面军(巴格拉米扬将军)。它们指挥着下列部队:

(1)在第九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部队,其中二十三个
步兵师和七个装甲师在别列津纳河以南与第四十一装甲军对峙,二十七个步兵师和
六个坦克师在罗加切夫之北与第三十五军对峙。

(2)在第四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十六个步兵师和两个装
甲师在里亚斯纳-英吉廖夫公路两侧与第三十九装甲军对峙;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
左翼的二十五个步兵师和十一个装甲师在奥尔沙以北沿莫斯科-明斯克公路与第二
十七军对峙。

(3)在第三装甲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的十八个步兵师
和九个装甲师在维切布斯克东南苏科德罗夫卡地段与第六军对峙;还有第一波罗的
海方面军的二十九个步兵师和八个装甲师在维切布斯克以西奥博利河两岸与第九军
对峙该兵力部署情况取自勒里希特的《包围战问题》一书中第109 页的略图,显然
是以作战局形势图为根据的。。

在进攻正面两翼集中强大的部队这一点非常清楚地表明,俄军最高统帅部首先
想得到的是它在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战役中未能达到的目标,现在它希望
能以大量优势兵力获得成功,同时为以后的行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在北面,
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与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将相互配合,夺取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
之间以维切布斯克和奥尔沙两城为边沿的狭长地带,然后继续向西推进:第一波罗
的海方面军向列彼利推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向鲍里索夫推进。在南面,第一白
俄罗斯方面军则集中攻打德军防线上的博布鲁伊斯克,并攻占它,从而打开一条通
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地区的通道。与这两翼的强大兵力相比较,处于中间的第
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兵力相对地弱一些,该方面军的任务是对第聂伯河东岸的德军
发起正面进攻,把德军逐退到河西,然后从莫吉廖夫继续向别列津诺推进。可以认
为,别列津纳防线:列彼利-鲍里索夫-别列津诺-普霍维奇是俄军攻势的第一个
作战目标。在这条线以西,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收复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首都明斯克。
在这以后,俄军的攻势可能会推进到莫洛杰奇诺和巴拉诺维齐。究竟怎样达到这一
点,无疑要取决于整个形势的发展。因而我们现在暂时不去谈这样一个问题,即俄
国人是否已经计划把包围德军第四集团军作为集中攻打明斯克的一个部分。俄国人
肯定还不能这样精确地估计德国人对他们的攻势会作出什么反应齐林在《伟大卫国
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941?1945年)》中所作的描述几乎没有提供什么精确和有用
的资料。人们得到的印象是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蒂佩尔斯基尔希并采用了他的
观点。认为俄军最高统帅部原打算包围第4 集团军的论点无疑是事后的估计。。
总的说来,俄军的部署与中央集团军群在攻势开始前所作的估计相吻合。不仅
估计到进攻的重点和进攻的方向,而且也估计到参战的部队。唯一没有充分估计到
的是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在维切布斯克西北的大量集结。原来中央集团军群的估计
与北方集团军群的估计一样,以为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会往西向波洛茨克方面进攻。
由于维切布斯克以西的德军防线特别薄弱,也由于那里实际上没有预备队,因而不
久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处境就十分危急。

俄军的攻势于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开始,正好是“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的
三周年纪念日苏方把攻势开始的日期说成是1944年6 月23日。。第一天的进攻局限
在维切布斯克两侧第三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但是接着便向南扩展,第二天扩展到第
四集团军的防线,第三天扩展到第九集团军的防线。俄军的进攻是分阶段进行的,
可能因为它想集中使用空军力量。而这一点使德军发生了错觉,即使时间的差距不
很大。由于俄军的进攻是以这种方式实施的,在一天左右的时间里德国的集团军司
令官们还一直以为这仅仅是个“牵制性攻击”问题。结果,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陆军
总部之间重新进行浪费时间的讨论,致命地贻误了这时必须迅速作出的决定。

从战斗一开始,俄军就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这不仅可从它的火炮、对地面攻
击的飞机和坦克的压倒优势清楚看出,也可从它采用的新战术看出。这些新战术使
德军及其统帅大为吃惊。这次战斗的一个新特点是俄国出现了支援地面部队的强大
的对地攻击飞机编队。

在俄军攻势开始时,德国第六航空队只有四十架战斗机可投入战斗,因此制空
权几乎完全操在俄国人手中,他们利用这一点对德军炮兵阵地发起低空攻击。他们
意识到德军由于步兵数量不足,所以炮兵总是它防御的主要力量。俄军使用空军力
量还极大地阻碍德军在战场上的运动。这样一支俄国战斗机编队的存在,阻止了德
机深入俄军后方进行空中侦察。俄军的火炮在攻势前发起持续几小时的猛烈轰击,
随后密集的步兵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发起进攻。俄军在突破德军主要防线后,立即
向各个方向扩大突破口。尔后,其他的步兵部队以及伴随它们的炮兵则肃清任何残
存的德军抵抗部队。在步兵进攻时,装甲兵的大部队留在后面。只有当步兵在德军
防线上撕开大口子以后这些部队才向前开动。为对付远距离目标,俄国装甲兵的编
成内均为旅一级的供作战使用的特种机动部队。在这一方面,地形对它们极为有利,
其两侧非常适合快速机动部队长驱直入?一在北面,沿斯摩棱斯克-奥尔沙-明斯
克公路是一个开阔地带;在南面,沿着里皮亚特沼泽地北侧也是一个开阔地带。另
一方面,在德军防线中段后方别列津纳河的两岸是一大片难以通过的林区,这就把
防御行动限制在几个狭窄的走廊地带。

德军防线的崩溃>>

俄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进攻战术的突击力,由于德军??为希特勒
的命令所制约??采用了固守防线的单纯防御而更为有效。这从一开始对第三装甲
集团军的攻势就很明显。那里的情况在六月二十二日就变得困难,接着很快发展成
危机。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成功地在维切布斯克西南纵深突破了第六军的防线,第
九十五师被用来阻止这些突破之敌。在该城西北奥博利河两边,第九军那条拉得过
长的防线为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所撕裂。除第九十五师的一支团级部队外,这里再
不能得到别的预备队。同一天对第四集团军发起的最初进攻被击退。在第九集团军
当面,敌人按兵不动白俄罗斯战役的描述是根据作者1944年8 月写的备忘录(《文
献》)写的。起草这份备忘录时,作者还在主管编写战争日志并负责保管现有的一
切资料,其中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和作战部长口头提供的资料。现又根据战争
日志和上级部门的决定作了修改和补充。对待这些决定当时需十分慎重。这一点也
适用于前面提到的蒂佩尔斯基尔希的视察报告和后来对“包围战”的研究。这一研
究在上面提到的勒里希特的书中引用了。。

六月二十三日,俄国的攻势扩展到第四集团军的防线,同时对第九集团军也开
始了最初阶段的进攻。在第四集团军的防线上,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莫吉廖夫以
东成功地突破了第三十九装甲军的防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先头突击部队在公
路以北也突破该军防线。在这里作战的是第十四师的一些部队,该师主力已从奥尔
沙北上到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右翼。这样,在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两个留作预备队的
师现在都用上了。第四集团军代理司令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提出的让其集团军
退入第聂伯河阵地以组建新的预备队这个建议被布施陆军元帅拒绝了,因为“在完
整无损的主要战线上主动放弃无论哪一部分都是不能允许的”。在维切布斯克两侧
的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形势更为险恶。俄军继续扩大其前一天打开的缺口,将南边的
第六军赶过卢切萨河,将西边的第九军赶过德维纳河。当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一部
渡过卢切萨河进到维切布斯克以南时,第五十三军所属四个师受到了被包围的威胁。
于是陆军总部允许该军撤到该城城郊的阵地。由此而腾出的一个师便奉调往西南方
向进攻,以保持经过奥斯特罗夫诺的交通线畅通无阻。其他三个师奉命防守维切布
斯克“据点”,因此不再受第三装甲集团军调配。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布施陆军元帅和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在明斯克的中央
集团军群司令部商谈。从直到那时的形势发展来看,布施这时得出结论说,中央集
团军群所能调配的部队不够强大,不能胜任交给它的任务。他指出这一点“尤其”
适用于“维切布斯克地区”。由于缺少预备队,不可能恢复第三装甲集团军地段的
局势。布施宣称,“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让第三装甲集团军放弃维切布斯克据
点,撤到“虎”防线。这是在该城西南的一个闩止阵地(斜切阵地)。他还请求进
一步的增援,包括增援一个装甲师。蔡茨勒将军同意他的建议,并答应很好地向希
特勒转达。

关于反措施的讨论似乎只限于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以及维切布斯克据点,尽
管就在那天清晨,对第九集团军阵地的大举进攻已经开始,布施跟他原来的态度一
样,感到没有必要讨论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局势。陆军参谋总长也许正在有点焦忧
地考虑就要来到的与希特勒不可避兔的冲突,因而对不必再带回更多的这种要求感
到再好也没有了。

在前一天,也即六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得出结论,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不足
以应付局势,认为“改变其作战命令要比派增援部队容易”。在这一方面,提到了
第四集团军撤过第聂伯河的问题。回顾起来,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早晨也许无
疑是挽救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后机会,办法是“改变其作战命令”,这样就可逃脱威
胁着要吞噬它的那种命运。但是即使所有有关的军事司令部意见一致,也丝毫不能
肯定??正如以后几天的事态非常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希特勒会接受它们的判断,
同意下达必要的命令。

事实上,当蔡茨勒于六月二十四日从明斯克返回后,他未能说服希特勒同意撤
退的建议。希特勒所同意的只是把第二一二师调往列彼利,把第五装甲师调至鲍里
索夫。关于维切布斯克的问题他一步也不肯让,甚至还亲自直接给第三装甲集团军
司令莱茵哈特将军发去一道命令说,维切布斯克仍是一个据点,应当守住。当布施
于当天下午给希特勒打电话,再次请求放弃维切布斯克时,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
了,说“为了政治原因”(芬兰有背叛的危险),“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切布
斯克”。他举出科韦耳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在科韦耳,四千名德军把十个
师的敌人牵制了三星期之久。”为补充自己的命令,他下令,维切布斯克至少要有
一个师防守。此事就到此为止。在六月二十五日晚,希特勒郑重宣布“第二○六师
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与此同时,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变得越发困难,到六月二十四日则形成危机。
越过卢切萨河的敌军正向西北展开,切断了第五十三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后方交通
线,同时迫使第六和第九军相邻的两翼进一步后退,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约有二十
五英里宽的缺口。这时第五十三军接到命令,留第二○六师在维切布斯克,其余往
西南冲杀出去。但是这些命令到得太迟了。把第五十三军固定在希特勒的“维切布
斯克堡垒”不仅使有关的部队遭了殃,也使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整个作战行动遭了殃。
一九四四年四月当第一次提到此事时,莱茵哈特将军就预言过会有这种结果。

六月二十四日,敌人继续对第四集团军进攻,成功地把德军防线的缺口扩大到
莫吉廖夫以东,并一直突破到第聂伯河补给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于同一天沿公
路发起的进攻被制止住了,但是第四集团军左翼不得不撤回到奥列希湖一线以便与
在博古舍夫斯克两侧作战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右翼第六军保持联系。冯?蒂佩尔斯基
尔希将军此时对他的左翼深为担心。他再次要求准许尚未遭到攻击的第四集团军的
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

这一天的事态发展使中央集团军群和陆军总部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在晚上的形
势讨论会上向希特勒提出了这个建议。可是希特勒又一次拒不让步。相反地,第四
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命令,要它与第十二军和第三十九装甲军的北翼继续留在原来的
阵地上。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力劝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取消这道在他看来??
不仅是他??是毫无意义的命令,可是无济于事。布施陆军元帅把它视为他的“元
首”的命令,务必服从1944年6 月24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在这一方面,蒂佩
尔斯基尔希和布施个人之间有尖锐的冲突。这一点在尔后的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勒里
希特的著述中也都有所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就凭自己的良心
行事。他自己作出决定,命令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可是这个决定也为时太晚。”
这不仅因为第四集团军北侧的局势急剧恶化,而且还因为自那天开始在南边的第九
集团军前线的事态又有了发展。

俄军的大规模进攻是在六月二十四日发起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向第九集团
军全力进逼,在别列津纳河以南第四十一装甲军防守的地段首战告捷。在那里,敌
军迅速投入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当地弱小的预备队无法阻止它们。敌军通过打开
的一个缺口经由拉科维奇迅速向博布鲁伊斯克-拉特米罗伊维奇铁路线推进。在罗
加切夫以北的第三十五军地段,敌军突入到德鲁特河西岸,然而却被德军堵住了。
留作预备队的第七○七师被派向前方对付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第三次突入之敌。
直到傍晚才决定使用第二十装甲师,该师作为预备队待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起初,
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判断较大的危险是在罗加切夫以北。直到下午它还认为这个师应
用到北翼,因此作出了相应的部署。但是到了傍晚,看法有所改变,认为第四十一
装甲军地段局势的急剧恶化要求把该师南调,以在帕里奇附近进行反击。但是由于
踌躇不决,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由此导致第九集团军司令官的撤换,由冯?伏尔曼
将军接替约尔丹将军。然而事实上,即使这个师“按理论上最好的形式”加以使用,
它也不大可能改变第九集团军的命运。

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传来的报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由于敌军在两翼的新胜利,中
央集团军群总的局势正在迅速恶化。突破别列津纳河以南第九集团军防线的敌军,
已经抵达博布鲁伊斯克以南的铁路线。在其后面的其他强大的敌军通过突破口蜂拥
而入。第二十装甲师尚未投入战斗,但它不得不首先扫清自己展开地区的道路,尔
后到下午才能进入阵地。然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仍坚持这次进攻要直捣突入之
敌的翼侧。北面的局势更是糟糕:第六军新筑的防线在博古舍夫斯克被第三白俄罗
斯方面军突破。德军被赶回奥尔沙西面的公路。这样,敌军完全可以自由地向南向
西行动。

这时,第九集团军的主力和第四集团军的全部受包围的危险越来越大。因此,
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给陆军总部的形势报告中,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作出如下请求
:把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以腾出预备队加强受威胁的左翼;放弃维切布斯
克,准许第二○六师突围出去;以及向斯卢茨克、明斯克和帕拉菲亚诺沃各派一个
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意识到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很可能不足以恢复态势。因
而它又一次紧急请求修改给它的总的作战命令以便进一步从突出地段作有限撤退,
同时保持与友邻部队的联系,因为这是使大量部队兔于覆灭的唯一办法。要是对局
势有个适当的估计,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早在六月二十三日就可作出这个决定。第
二天早晨即六月二十四日也许还不晚。可是现在战事的发展使这个决定变得极为必
要和非常紧急。然而,即便如此,仍不能使希特勒相信局势的严重性。在中午的会
议上他还只准备同意把第四集团军在莫吉廖夫以南的那些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
他仍然不准放弃维切布斯克。

六月二十五日的战斗进程非常清楚地证实了当天上午形势报告中所表示的担忧。
在第九集团军防线上的第二十装甲师发起的反突击很快因遇到强大的俄国装甲部队
而停止不前,寄于希望的救援就此落空。同时,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南路进攻部队
继续向西和西北推进。结果,从博布鲁伊斯克通向西面的几条公路这时都受到了威
胁。在北翼,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才阻止了敌军把突破口扩大到罗加切夫以北。
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局势仍不清楚。第七○七师未能堵住缺口。第九集团军司令
部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准许它撒到扩大了的博布鲁伊斯克桥头堡。但是这一请求遭到
布施的拒绝。他指出他的作战命令没有更改。

这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部队突破了莫吉廖夫以东第四集团军防守的第聂
伯河防线,并继续向莫吉廖夫和什克洛夫推进。在公路以北,敌军在奥列希突入了
奥尔沙桥头堡。第四集团军所辖的第六军在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装甲部队的强大攻
势下彻底崩溃。这使敌军得以向斯莫利亚内附近的公路推进。这样,该方面军便取
得了它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即占领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现在它继
续利用在维切布斯克以南德军防线上撕裂的大缺口,派遣机动部队经由先进长驱直
入第四集团军的深远翼侧。第三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五十三军此时试图向西南突围,
但面对敌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坚强防御,这一企图也告失败。坚守在德维纳河河畔
别申科维奇阵地上的第九军右翼部队这时被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西逐退到博切伊
科沃,这使局势变得更加无望。

星期日, 二月 12, 2006

 

test


���褰�


CHAPTER_TITLE


CHAPTER_TITLE


CHAPTER_TITLE



Archives

二月 05, 2006   二月 12, 2006   二月 19, 2006   二月 26, 2006   四月 16, 2006   七月 23, 2006   五月 25, 2008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