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收藏些喜欢的文章和资料

星期二, 二月 21, 2006

 

曼施坦因传

第六章 国防军中的精英

话说德国在经历了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之后,元气大伤,再无余力发动新的攻
势。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遭受到人力和物力极
大损失的德国,从此失去战争的主动权。

1916年8月29日,曼施坦因的姨夫冯?兴登堡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德军总参谋
长,鲁登道夫被任命为后勤总监,以图东山再起;而曼施坦因的所在师,更是奔命
于西线各防御要点之间,大有捉襟见肘之感。他在激烈的战斗中,看到身边的战友
和士兵们一个个地倒下,认为这种静态堑壕战,对德国非常有害,步兵遭受的重大
损失是德国所承受不起的,因此有寻求新的战术观念的必要。

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使曼施坦因仿佛又看到了德国取胜的一线希望,但
不久随着美国参战,这个希望破灭了。

1917年3月初,俄国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和粮食骚动,沙皇派去了军队,可军队
倒向了暴动者一边。3月15日,沙皇政府宣布倒台,尼古拉二世把他的退位诏书交给
了国家杜马的议长,俄国成立了临时政府。

俄国新政府宣布继续忠于协约国,把战争进行下去。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
克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工人和士兵组成了苏维埃委员会,不愿意
再去流血送死。

布尔什维克发动了武装起义,并于俄历的十月(也就是公元1917年11月7日)掌
握了俄国政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11月8日,革命成功后的第二
天,列宁发布了和平令,11月22日签订了停战协定,随后派出了托洛茨基率领的苏
联代表团,在被德军占领的俄国铁路线终端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开始了与德国的
和平谈判。

在东战场失去了主要作战对象的德国,开始把主要兵力由东向西作大幅度调整,
在俄国只留下几个师,用来监督把在俄国和乌克兰掠夺来的谷物,源源不断地运往
德国。

1917年4月6日,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作战,使美国找到了加入欧洲战事的借
口。美国对德国的宣战,使得本已精疲力竭的英法等协约国像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美国的雄厚兵力和工业实力,不久就把战争胜利的天平压向了协约国一方。

协约国对德国的封锁,加之连续数年的穷兵黩武,导致德国国内基本生活物质
匮乏,人们对战争感到厌倦。1918年初,德国的几个工业城市累计有50万名工人,
由于不断恶化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宣布罢工,德国后方狼烟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德国步兵,又发明了步
兵的新战术??堑壕对垒战中的步兵渗透战术:以步兵营或者比营稍小的单位,组
成由一些战斗经验丰富、年轻力壮的精干人员参加的突击渗透部队;利用协约国防
御部队的间隙和薄弱部分,突入到协约国防御纵深之后;战斗打响后,由大部队向
正面之敌发起攻击,而渗透部队则从后面割断其防御体系,再夹击已经孤立的据点。
有一次,由于渗透战术奏效,德国士兵甚至缴获了英军阵地上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成
千上万瓶威士忌酒。
渗透战术虽然不是曼施坦因所发明,但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种战术有
点与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的闪击战术类似,只是在使用的规模和机
动速度上,有大有小而已。

随着德国回光返照式的进攻:1918年7月15日被称为第二次马恩河之战进攻的结
束(这一进攻只持续了两天),德国军队就只剩下防守挨打的份了。协约国于7月1
8日开始大规模反攻,德军连续退却,人力和物力均感疲乏的德国军队,兵力只有协
约国军队的37%。而协约国一方,包括坦克、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内的新生力量,正
被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前线。德军精心设置的防线??1916年构筑的极为坚固的“兴
登堡防线”(也称“西格弗里德防线”)被协约国士兵轻而易举地突破。

1918年10月30日,德国的盟国土耳其宣布停战,接受了协约国苛刻的停战协定。

奥匈帝国也于1918年11月3日宣布投降。根据停战协定,奥匈军队只可保留20个
师的兵力,其他一概复员;释放全部战俘,战舰解除武装后交给协约国,协约国军
队有权使用奥匈境内的铁路和公路,这样协约国就可以从奥匈境内进攻德国。

为了挽救颓势,德皇于1918年10月27日迫使鲁登道夫辞职。第二天,德国北部
的重要军港威廉港爆发了海军的反抗,并很快蔓延到基尔港的公海舰队。革命的标
志??红旗飘扬在战列舰上,德国水兵们戴上红色帽章,成群结队地唱着法国大革
命时期最流行的《马赛曲》行进在街头,军官们有的参加了起义,有的躲了起来。
到了11月4日,起义已经席卷德国北部,并迅速蔓延到南部和西部。以新任国防部长
埃茨贝格领导的德国停战委员会,开始同协约国最高军事指挥官、法国的福煦元帅
在贡比涅的火车车厢里谈判。

1918年11月9日,冯?兴登堡正式会见德皇威廉,告诉他,德国军队已经没有力
量保护他,并劝告德皇退位,前往荷兰避难。德皇威廉接受了劝告,在48小时内宣
布了退位;统治德国达数百年的霍亨索伦家族寿终正寝。

停战之后,曼施坦因所在的师在驻防的东线放下了武器。战争终于结束了,但
作为一个受普鲁士军国教育多年的职业军官,曼施坦因不想把德国失败的原因归咎
于德国军人在战场上的作战,他认为,德国军队是被“11月的罪人”(他们是这样
称呼与协约国签订停战条约的人)所出卖,真正的德国军队并没有被打败。

根据11月11日签订的停战条约,德国从所有侵占领土上撤出,把1871年普法战
争中强占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交出大量的战争物资,其中包括5000
门大炮和2?5万挺机枪;德国公海舰队现存的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8艘轻
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全部潜艇,都被扣留。这些舰只不久将运往英国斯卡帕弗洛
的海军基地,法国海军将接收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当法国人正兴
高采烈地等着接收战利品的时候,德国水兵却凿沉了他们的战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11月
11日德国正式投降,历时4年又3个月,参加战争的有30多个国家,双方参战兵力达
6000多万,伤亡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疾病的平民达1000万人,交战各
国的经济损失多达2700亿美元。

战争结束之后,曼施坦因暂时躲到家里,他不愿意整天看到士兵们那副萎靡不
振、百无聊赖的样子;加上他在战斗中负过伤的伤口又隐隐作痛,是该休息一段时
间了。

家中的境况自是不如从前,连年的战争使得像柏林这样的大城市都供应困难,
物资贫乏,市民们只能靠配给的马铃薯度日。德皇的逊位,使得从前的贵族地位一
落千丈,租佃给农民的土地由于精壮劳力都送去了前线,收成无多,交的地租极为
有限。

更有甚者,对于德国人来说,灾难并不由于战争结束而结束,战胜国的列强岂
肯就这样善罢甘休?

1919年1月18日,德国难堪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战胜国一方在法国的凡
尔赛宫召开了和平会议。法国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开幕,是有意使德国难堪,因为
这一天正是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的日子。参加对德、奥、土等国
作战,或者同上述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的27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和会,而德国及其
盟国被排除在外;苏维埃俄国也未被允许参加会议,一来俄国与德国单独媾和使协
约国诸列强余怒未息,另一方面这次会议还将商讨如何对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的问题,不便请俄国人来参加。

1919年6月28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英、法、意、日等国在巴黎凡尔赛
宫的明镜大厅签订了对德和约,这就是著名的《凡尔赛和约》。

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内容不久就传到了德国
柏林,曼施坦因也像其他的柏林居民一样,得知了该条约的有关内容。

这个条约全称为《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包括序言、议定书和440条约文,
洋洋洒洒,无非是要德国割地赔款;德国将其海外的属地全部交由协约国瓜分,将
一部分领土割让给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除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之外,还
要将原本属于德国的萨尔煤矿的开采权给予法国;给波兰在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
间划出一条入海的“走廊”(也就是德国人引以为耻的“但泽走廊”,这条走廊使
波兰得到了海港,却使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分离)。

尤其条约中的有关限制德国军事的部分,令参加过大战的军人极为不满。为了
防上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凡尔赛和约》还在在武装力量上对德国加以诸
多限制,规定德国在莱茵河右岸的50?60公里的地区划为非军事区,拆毁原来的一
切军事设施,德国不得驻军和举行各种军事演习。而莱茵河左岸则由协约国占领15
年;协约国对德国的科伦、科布伦茨、美因茨三个占领区分别占领5年、10年、15年;
军事占领的费用由德国负担。

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不能拥有空军,陆军不能
使用坦克和重炮,海军只能拥有36艘军舰,并不能配备主力舰,最大舰只不能超过
1.6万吨,禁止海军使用潜艇。军队的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组织都予以解散,废除
普遍义务兵役制。和约还要求他们把包括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兴登堡等人在内的80
0多名“战争罪犯”交给协约国审判。

曼施坦因同所有的德国人一样,当然反对这个和约。1919年5月7日和约在柏林
公开发表的当天,曼施坦因参加了愤怒的柏林市民群众集会,德国临时政府的首脑
们也认为不能接受这一和约。

战败和德国国内的革命,使旧德国陆军的使命结束了,但曼施坦因的军事生涯
似乎还没有走到尽头。1919年,正当曼施坦因彷徨无计并沉浸于丧权辱国的悲哀之
中的时候,有一个他意想不到的人,到他在柏林的家中去找他。

这个找他的人,就是曼施坦因在德军第一集团中的参谋长罗斯堡将军,他请心
灰意懒的曼施坦因出山,充任自己的幕僚。罗斯堡将军此时正奉新成立的魏玛共和
国政府之命,主持一个设在柏林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根据《凡尔赛和
约》对德国武装部队的限制,拟定一个拥有10万人的德国新陆军的建军计划。

德国军国主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仅凭一纸条约就想从根本上予以铲除是不
可能的。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参谋本部已被解散,但事实上却转入地下,用
各种巧立名目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罗斯堡主持的这个委员会,实际上已经行使了
德国参谋本部相当一部分职责。
曼施坦因虽然未能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但由于他有多年的参谋业务经验,又
在德军的各级部队中任过职,遂以被准许留在这个委员会中继续工作。另外,曼施
坦因家族在军界的影响,特别是冯?兴登堡在军界的声望,都使得曼施坦因比起其
他人来说更有竞争力。

德国军队的大幅度被裁减,很多在军界谋生的人失去饭碗,曾经引起了军队的
骚动。1920年l月10日,驻波罗的海沿岸的5万名德军在奉调回国的途中,得知他们
将要被裁减的消息之后,极为不满,进行了抵制。解散德国埃尔哈特和勒文弗尔德
海军旅的命令,也引发了这两个海军旅士兵的叛乱。叛乱的军队曾经于3月13日攻陷
了柏林。其他国防军拒绝与叛军作战,身为作战局长的冯?塞克脱对部下说:国防
军不打国防军。这实际上就是对叛乱的一种变相支持。

曼施坦因所在的委员会,条件十分艰苦。办公室破旧不堪,好多人挤在一个办
公室中办公,吃着简单而粗糙的食物,整天埋在满是灰尘的档案堆中,查阅有关资
料,进行甄别和遴选。这个委员会在冯?塞克脱将军和罗斯堡将军的领导下,工作
卓有成效,不久一支新的德国国防军的框架就建立起来。

德国的敌人在形式上把旧军队给毁了,比任何德国自身的改组委员会办得都要
彻底,反过来对产生一个全新的国防军倒显得十分有利。新军队的基本任务只有两
个,那就是攻击与防御的工具,一个民族既要攻击别人还要防备别人的攻击。至于
攻击谁和防御谁,那是政治家的事。

德国新国防军必须有一个过硬的军官阶层。旧军官的将校团中,有些经过了战
事,还愿意服役,从他们之中挑选,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挑选的比例大约是10:1,
就是从4万名旧军官中保留4000名,保留部分旧军官有利于一些普鲁士军人的传统,
如思想与教育、训练与经验,能传授给新的军官将校团。

新国防军的军官,还有个忠诚谁的问题。对于一个像曼施坦因这样的旧军官来
说,一家几代人都与皇室发生同样的关系,难于割舍,从感情上忠诚于王室。现在
新军官服务的对象只是一个抽象的共和国,这个概念对刚刚取消王室的魏玛共和国
来说,不仅抽象,而且冷酷。忠于宪法吗?共和国只要经过国会2/3人的。同意,
每天都能修改,同样唤不起军人的义务感,逞论忠于它了。只有两个条件可供参考:
一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义务观念,二是绝对服从于上级,这样的将校团才堪用。

报名参加新国防军的人很多,供过于求。10万陆军,这对原本尚武的德国人来
说算得了什么呢?但新国防军不是失业救济所,只能是优中选优??特别注重士兵
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对付协约国对德国军队员额的限制,曼施坦因和委员会的同僚们采用了当年对
付拿破仑的办法。他们还记得,在19世纪初,拿破仑打败普鲁士之后,就曾经逼迫
普鲁士接受了军队总数不能超过4.2万人的限制,但在1808年普鲁士采用了每个连
队每个月都有一些人秘密休假而增补一些新兵填补空额的方法,这些新兵在经过短
期训练后,立即离开部队。因此,尽管普鲁士的正式部队始终不超过4.2万人,但
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却不下10万人。当然这些都在秘密中进行。

在德国新国防军的建军理论上,曼施坦因深受被称为德国新国防军之父的冯?
塞克脱的影响。冯?塞克脱在德国军界被《凡尔赛和约》压得七零八落的时候,用
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起德国军人的信心,他对属下说:“就像火山爆发改变了
原来的山川地形,但也可以创造新的田园一样,《凡尔赛和约》毁灭了德国的旧的
陆军组织,却使新的组织建立起来更加容易。”

的确,在《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章程,定得十二分的精密;
而且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协约国的监察委员们又常常节外生枝,按煦不利于德国的
方面去解释有关条约。

负责筹建德国新国防军的委员会,自然少不了与战胜国的监察人员接触。在与
这些趾高气扬的监察人员打交道的时候,曼施坦因深深感到亡国军人的耻辱。他们
所造的表册,往往夸大了德军应该收缴和销毁的武器数量,在执行时又往往采取刺
伤德国民族自尊心的方法,逼迫德国士兵把武器搬到空场上,一面奏着法国《马赛
曲》,一面焚烧。如果德国人向他们抱怨,他们只是耸耸肩,做着无可奈何的样子,
把和约的条文指给德国人看。

法国人甚至采取了更伤害德国人颜面的方法,让法国的武器商人穿上占领军的
军服,带着黑人??当时被认为是劣等有色人种??到德国各地的要塞去检查,然
后把收缴的武器转卖给其他国家,大赚其钱。德国造的武器精良,自然不愁找不到
买主。

和约还禁止德国各大学、各种学校、会社和学术团体,与新国防军任何军事研
究与军政部门联络,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不许对德国青年进行军事教育,而其他协约
国却是非常重视。

和约中除了废除德国的参谋本部之外,还禁止德国设立一切高等军事教育机关,
尤其是像柏林军事学院这样的院校??除纯粹的武器学校之外??主要是使军官的
价值降低,使他们受不到普鲁士精神教育及战争学理论的教育。参谋本部是铸造将
校和参谋长的处所,还是使德军在战术和战略方面的观念一致、使庞大的军队在最
高统帅的意志下工作的机构。废除了军事院校,可以使德国方面即使产生了一个伟
大的军事天才,也找不到训练好了的人去执行其计划和理想。

德国新国防军这区区的10万人,也只可用于德国的内部治安和服务边疆。前者
只起候补警察的作用,后者主要起海关官吏的作用。国际监察委员会曾规定,德国
国防军的卫戍地点,要一排排地分布全国。其用意很明显,这10万人越是分散,就
越不便共同训练。而且这10万人还须为雇佣兵??而不是尽义务,雇佣兵役制要比
义务兵役制花费更多的钱。虽然英国和美国也都是雇佣兵制度,但其一为岛国,其
二在大洋彼岸,且海军极强,而德国缺乏的恰恰是这些。

德国只能拥有防御性的武器,不能拥有飞机和坦克等进攻性武器。

德国没有权利自由编制新国防军的10万人,只能编为七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骑兵的效力最少,而且骑兵的费用要昂贵得多。

德国10个装备不全的师,在未来欧洲战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

曼施坦因和他建军办公室的同僚们,就是在这种层层限制下,进行着德国新国
防军的建军工作。

首先新军服的选择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军服是一种威严、权力和义务的象征,
穿上它,军人就不会忘记自身肩负的使命。青年人之所以选择军人职业,对威武华
丽的军服的羡慕,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德国新国防军的制服不得不力求简单,从大战结束后德
国各地义勇军杂乱无章的军服中,恢复表面上的一致,;颜色以灰色为主。

和约禁止德国建立高级军事教育机关,故德国士官学校的基础较为高深。旧军
只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加上18个月的训练,其中有9个月是在士官学校,即可成为合
格的士官。而新国防军则注重在行伍中挑选士官候补生,被证明是可用之人后,送
到士官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训练。第一年,受普通军事训练,第二年受步骑兵及各
种武器学理的训练。鼓励军官自己加以深造。

魏玛共和国的国防部和各高级司令部已经占去大多数现有军官。从前陆军部的
工作,现在完全由国防部担当。其他如编辑战史、测绘地图则完全脱离了军事范围,
参谋本部情报部的职责交给了外交部,他们把国外使用先进武器的情况及时传递给
军队。找出10万人居住的地方,看似容易,实则困难重重。德国东部和西部卫戍城
市的宿营设施,因疆土的割让而化为乌有;莱茵河流域不得驻军,旧军解散之后,
老营房成了无主的赃物,被瓜分和蚕食。当新建国防军的时候,差不多都被别人抢
光了,找回它们,费了很多的口舌。另外,结婚的军官找住宅也不容易。

在1919年至1929年这10年间,曼施坦因工作相当努力,但生活又相当不愉快,
德国国内的政局动荡和通货膨胀使他不能再继续享受贵族式的生活。

《凡尔赛和约》除了军事之外,还在经济和赔款上给德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德国丧失了1/7的领土、75%的铁矿和26%的煤炭。赔款总额为2260亿金马克(后
又减少为1320亿),德国的临时政府在偿付了第一批10亿金马克后,财政就完全崩
溃了,当时德国政府所有的税款收入,每月充其量也就是1亿金马克。

马克从1921年开始贬值,跌到了75马克对1美元,1922年又跌到了400:1,192
3年初跌到了7000:1,1923年1月法国占领德国鲁尔矿区的那一天,马克跌到了1.8
万:1美元,到了7月1日,跌到了16万:1,8月1日跌到了100万:1美元,到了1月,
跌到了40亿:1,此后就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纸,市民一生的储蓄荡然无存。大笔的银
行存款还买不到一把胡萝卜、几个马铃薯、几两糖、1磅面粉。马克崩溃的唯一好处
就是使德国能逃避公债,免付赔款,用毫无价值的马克还债也扫除了战争债务。但
使得像曼施坦因这样的家族都尝到了破产和饥肠辘辘的滋味,就更甭说德国社会的
中下层了。

第七章 短命的参谋次长

德国毁约扩军备,喜煞将领升高位;
参谋总部任次长,好景不长遭挤竞。

曼施坦因在经济萧条中生活水平无法保障,加之他所在的那个建军委员会庙小
僧多,升迁很是困难,于是在1929年,曼施坦因不得不改换门庭,到国防部参谋本
部的作战部门(即第一厅)工作。

大约是在20年代初,在德国国内政局动荡、因战争赔款而通货膨胀加剧的时候,
曼施坦因草草地与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儿结了婚。相隔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孩
子来到了世上。

曼施坦因的长子名叫吉罗,出生于1922年的除夕。从出生之日起吉罗就是一个
文弱的孩子,他幼年多病,靠着曼施坦因妻子的小心抚养,才逐渐壮实起来。因为
吉罗自幼多病,他的童年几乎没有像同龄的孩子那么多的乐趣,好多的游戏限于他
的体力而退避三舍,但这也使他变得十分的少年老成。1940年吉罗高中毕业之后,
就在李格尼兹加入了德军第51军。1942年战死在苏联战场。

1924年?1930年间,德国从美国借来了70亿美元的外债,除了偿付战争赔款,
也用于社会服务,修建了民宅、民用机场、戏院、运动场和其他娱乐场所,工业生
产也得以恢复,生活得以改善。但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突然崩溃,
德国的贷款到期,又不能重新借贷,经济的萧条使德国无法出口足够的东西来换回
德国所需的原料和粮食,失业人数突破了800万,人均收入下降了一半。

这段时间内,曼施坦因后半生被绑上战车、为之卖命的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登上
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德奥边境莱茵河畔的小镇,他的父亲是奥
地利海关的职员,母亲笃信宗教,希特勒在读完了小学、中学之后,于1906年投考
维也纳艺术学院,名落孙山。1908年希特勒在其母亲去世之后,离家出走,在维也
纳过起了流浪生活,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兵。他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
民众反对《凡尔赛和约》束缚的愤懑情绪,利用各个阶层对软弱的魏玛共和国的失
望和不满,在共和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条件下,掀起了纳粹(即“国家社会主
义运动”)运动。

希特勒制定了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简称“纳粹党”)纲领,第一条就
是要求把所有的日耳曼人在一个大的德意志帝国内统一起来。希特勒还精心设计了
纳粹党旗和党徽。这两者中间都有红地白圆心,中间镶嵌着黑色的“十”字图案。
希特勒解释说,“红色象征了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了民族主义思想,
十字象征争取雅利安(日耳曼人的一支)胜利斗争的使命”。

起先,像曼施坦因这样出身于贵族兼职业军官的人,并没有在政党林立之间,
多么瞧得上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直到1927年的时候,德国陆军还禁止招募纳粹党
人参加10万人组成的国防军,甚至还禁止雇佣纳粹党人在军火库、兵站中担任文职
工作。

1929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表了一篇演讲,要求陆军重新考虑其敌视纳
粹运动的态度。为了在陆军中间宣传这篇演讲,纳粹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发
行了专供陆军阅读的特刊,逐字逐句地刊登了这篇演讲,纳粹党甚至专门办了一种
军事月刊《德国国防精神》,以争取陆军支持。
1930年初的时候,纳粹党的宣传在陆军中,特别是在年轻的军官中颇有进展,
除了狂热的民族主义唤起了曾经由于战败而受到严重压抑的德国爱国主义的传统精
神,而且也为其所展示的前景所吸引:陆军将恢复昔日的光荣和规模,那样他们就
有晋升的前程,而在目前这样小规模的陆军中,他们是没有前途的。

1930年春,驻乌尔姆卫戍部队的三名年轻尉官卢工、施林格、温特因宣传纳粹
理论,而被以叛国罪起诉,被押解到了莱比锡最高法院受审。德国军官团的一些上
层军官激烈地反对这种作法,曼施坦因的精神导师、创建新国防军的冯?塞克脱将
军批评当时的国防部长格罗纳将军,说这打击了军官团内部的团结精神。

没想到,在审判这三名年轻军官的过程中,德国军官团对希特勒和纳粹运动有
了新的认识。纳粹党魁希特勒作为证人出庭,他的发言深得军官们的欢心:“如果
我们要解决生存空间的问题,我们就要用整个民族积累起来的政治力量,所以现在
大家争吵我们的军队是10万还是30万,这完全无关痛痒,问题在于我们的军队至少
是800万。”希特勒许诺,“德国的手脚受到了和约的限制,我们不承认这一和约是
我们必须遵守的法律,这是用强制的办法加在德国身上的东西,完全无辜的下一代
不应该承受这种负担,如果我们尽一切力量来反对这一条约,我们就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

希特勒的这种叫嚣,肯定迎合了不少像曼施坦因这样有一些才华的德军军官的
胃口,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会有那么多的德军将帅死心塌地地为
希特勒卖命。

表面上看,希特勒的扩军许诺,确实给曼施坦因描绘出一幅富有诱惑力的前景,
使得像他这种空有一腔抱负而无法施展手脚的军界精英看到了出路。

曼施坦因在学校的时候,就精通了法文,现又学会了西班牙文,因为当时10万
德国国防军的天地,还显得相当的狭窄。有了外语这种工具,就可以扩大与欧洲其
他国家的军事交流。因此在掌握了足够的工具之后,曼施坦因就尽量利用国家所给
的少量补助,一再到国外去考察旅行。1931年和1932年,他曾访问苏联。与苏联的
高级军事将领会晤,并参加在乌克兰和高加索举行的演习。

1933年希特勒掌权时,曼施坦因任德国步兵第四团的一个营长。当时,国家社
会主义大行其道,希特勒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兵,但最高军衔只到下士,
丝毫没有带兵的经验,更不知道训练士兵之难。希特勒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只知道
一味地扩军,自然与正规军校出身的军官们的想法相左。曼施坦因等几个国防军将
领都曾对此表达过不满,他们向军官团反映,德国短时期内大量的扩军会影响军队
的素质,同时也会导致西方列强的干涉。

希特勒也极尽拉拢德国国防军之能事。1933年7月20日,希特勒总理颁布了一项
新的陆军法,废除了民政法庭对军人的司法管辖权,取消了士兵的选举代表制,从
而恢复了军官团的历史悠久的军事特权。

1934年夏天,德国发生了著名的“罗姆事件”,在清洗罗姆的过程中,希特勒
趁机把他在国防军的障碍冯?施莱彻尔将军和他的好友库特?冯?布莱多夫将军杀
害了,曼施坦因对此很是不满。

此时,纳粹冲锋队参谋长罗姆与国防军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冲锋队已经扩大
到250万人,罗姆建议希特勒把冲锋队作为基础,建成一支新的人民军,将国防军、
冲锋队、党卫队以及一切退伍军人团体都置于一个单一的国防部指挥之下,而国防
部的部长则非他莫属。再也没有比这更令国防军军官团反感的了。在内阁中,罗姆
和冯?勃洛姆堡将军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争吵,罗姆轻蔑地将普鲁士军官团的高级
军官们称为“老傻瓜”。

1934年3月间,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向希特勒抗议说,罗姆的冲锋队正在用重机枪
秘密武装一支冲锋队,这不仅是对陆军的威胁,而且也是对德国在国防军主持下进
行的秘密扩军的威胁。保车,秘密答应英国裁军的代表,他愿意将冲锋队裁减2/3,
剩余部分将不受军事训练,也不武装。不知怎地,这个消点泄露出去:罗姆和冲锋
队对此深感怨恨。

希特勒于4月11日在巡洋舰“德意志”号上参加东普鲁士春季演习的途中,与国
防部长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男爵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商谈他将解
决罗姆,以换取国防军对他在兴登堡去世之后当德国总统的支持。勃洛姆堡和雷德
尔当即表示支持,而弗立契则于5月16日在瑙海姆海边浴场召开了陆军高级军官的征
求意见会,会上,陆军高级军官一致同意支持希特勒。

6月25日,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将军命令陆军处于戒备状态,取消一切休假,
军队不得离营外出。6月28日,罗姆被开除出德国军官联合会,6月29日,弗立契在
《人民观察家》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表示陆军将站在阿道夫?希特勒背后。

6月29日,星期五,罗姆在纳粹党内的政敌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纷纷密报希特
勒,说罗姆和冲锋队要发动叛乱,慕尼黑和柏林发来了电报,说罗姆命令冲锋队在
6月29日下午4点紧急集合,5点钟要采取行动,突击并占领政府各部。于是希特勒对
罗姆动手了。

罗姆等人于6月30日被捕,在慕尼黑被希特勒强令自杀,柏林的另外150名冲锋
队长也在柏林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军官学校的一道大石墙下,被党卫队的行刑队枪
决。

在曼施坦因眼中,罗姆固然是死有余辜,但另外两名国防军高级军官被杀,就
显得太过分了。6月30日,也就是冲锋队长们在曼施坦因毕业的军校大石墙下被处决
的那天早晨,在柏林郊外,曾经担任共和国前任总理和国防部长的冯?施莱彻尔将
军的别墅门口,有一小队穿便衣的党卫队队员在按门铃,当将军闻声前来开门的时
候,就被当场击毙了。他身后新婚18个月的妻子也当场被杀。施莱彻尔的幕僚和好
友库特?冯?布莱多夫将军也在当晚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曼施坦因对此极为不满,尽管他当时只是陆军参谋总部的作战署长,可他不顾
人微言轻,请求他的上司维茨莱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立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
的真相。于是弗立契就请求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出面,要求希特勒依法严惩暗杀分子。

但勃洛姆堡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莱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布莱多夫
和施莱彻尔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勃洛姆堡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此时兴登堡已行
将就木,戈林势力日盛,害怕他“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

1934年8月2日上午9点,兴登堡逝世,享年87岁。3个小时之后,宣布总理的职
务与总统的职务已经合并为一,希特勒接任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职务,总
统的名称取消,代之以国家元首。他要求军队全体官兵宣誓效忠??不是对国家、
对宪法,而是对他个人效忠。

勃洛姆堡这位早在1933年7月就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学位的国防部长,违
背了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命令国防军宣誓效忠于希特勒。希特勒于8月20日给
勃洛姆堡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信中说:“国防军的官兵既然效忠
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与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
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1934年曼施坦因出任柏林第三军区司令部的参谋长,这是个十分要害的位置,
整个军区担负着德国首都柏林的安全,他的军衔也随之晋升为上校。此时柏林第三
军区司令是维茨莱本将军,他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了名的人物,两个人相处
得十分融洽。

维茨莱本1881年12月4日出生于一个普鲁士佩剑贵族家庭,也是毕业于格罗斯利
希费尔德高等军事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会战,并身负重伤。1934
年2月升任第三师少将师长,不久又晋升为第三军军长兼大柏林军区第三军区司令。

1935年3月16日,星期六,希特勒颁布了一条法令,实行普遍兵役制,并规定德
国和平时期建立12个车和36个师的军队,大约50。晋遍义务兵役制就意味看,取消
特权和例外,凡年满17?24岁的青年,可以远择兵种,参加步兵、骑兵和炮兵;此
命令公布8日之后,尚未向当局自愿报名者,就只能到军事当局分配的部队去服务。

随着这个命令的发布,《凡尔赛和约》的军事限制就此寿终正寝。第二天是星
期日,是德国一个欢庆的日子,战败给德国人的枷锁《凡尔赛和约》被彻底地挣脱
了。不论哪一个德国人是多么不喜欢希特勒和他匪徒式的统治,但他不得不承认希
特勒已经完成了魏玛共和国政府连试都不敢试的事情,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荣誉已
经恢复。

5月2日,勃洛姆堡向三军发出了第一个指令,要他们拟出重新占领莱茵河非军
事区的计划。这次行动代号为“训练”,它要“以闪电速度的突然一击”来完成,
它的计划工作极为机密,“只有少数军官可以知道”。为了保密,他的这个命令是
用亲笔手书的。

1935年5月21日晚上,希特勒又颁布了秘密的国防法,彻底改组了武装部队,魏
玛时期的国防军被改称武装部队,元首和总理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国防部长勃
洛姆堡被任命为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他是唯一得到过这种头衔的将军。三
军各有自己的总司令和参谋总部。曼施坦因过去为之工作了10年之久的“军队办公
室”这一陆军参谋本部的伪装名字,现已经放弃不用而用真名字了。

从此之后,曼施坦因在军界升迁速度明显加快。

希特勒改组武装部队两个月之后,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
第一厅厅长。在这个位置上,他协助制定了德军武装进驻莱茵地区的计划。

1936年3月1日,希特勒把这个计划变成了行动。3月7日,少数象征性的德国军
队(约三个营)越过莱茵河桥梁进入非军事区,不久,又开进了一些部队,使德军
在莱茵非军事区的兵力达到了一个师。上午10时,德国外交部长召见了法国、英国
和意大利大使,把这一消息通知了他们。根据《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有权对
德军进入这个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英国也有义务以自己的武装部队来支持法国。
而英国和法国除了空洞的警告之外,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1936年10月,曼施坦因晋升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
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开始直接接触德国军界的高级决策机构,他
的直接领导是陆军总司令弗立契将军和陆军参谋总长贝克将军。

冯?弗立契将军是1933年秋天当上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在曼施坦因看来,他具
有优美的骑士风度,是一个聪明谨慎的军人,对于战略和战术都具有健全的观念。
像他那个时代的老军人一样,他的技术知识不太丰富,但却能毫无偏见地接受新的
观念,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雅量。他从前在陆军参谋本部担任过第一厅厅长的职务,
在这个位置上,曼施坦因也干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这位老将军通常带着他那副老
式的单片眼镜,并不时地转动一下,对部下显得和蔼可亲。
弗立契下台之后,曼施坦因曾在陆军参谋总长贝克的手下工作过很短的一段
时间。贝克将军却是一个不很容易接近的人,即使是对他的副手也是一样。他的个
性固然正直,态度非常冷静,也许是态度太冷静之故,显得缺乏热情和想象力。贝
克还是一个言必称毛奇的旧派思想家,他对近代的技术问题却是一点也不了解,他
想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改组陆军参谋总部。

而曼施坦因在性格上与贝克将军有着很大的差异,他是个生性活泼、想象力丰
富、反应敏捷且语言有点刻薄的人,所幸的是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并不太长,关系
还算融洽;因此,在古德里安指责陆军参谋总部是实施他的装甲计划的绊脚石的时
候,曼施坦因很是为贝克鸣不平。

贝克对新事物并不敏感,所以他反对德军建立装甲兵并把它当作一个独立军种
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则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所热衷的。他希望战车只是当作
步兵的支援兵器,而他所同意的最大单位就是装甲兵旅。他对于建立装甲师的组织
毫不感兴(这位贝克将军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抱着遇事拖延的态度,
他走到什么地方去,都是浇人家一瓢凉水,他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出来,然后主张
从长计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就提出了著名的“迟滞防御”战术,而这种战
术,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成功。

1938年2月4日,柏林的各家早报,刊登了国防部长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立
契等数十名高级军官被免职的消息。这一天对于德国陆军高级指挥体系来说,是第
二个“黑色的日子”,而第一个“黑色的日子”是1934年6月30日,这一天行刑队枪
杀了德国国防军的两名高级军官,德国军官团在这两次事件中都没有所表示。

勃洛姆堡的免职,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个人的私生活。大约是在1937年底,国防
部长勃洛姆堡向他的女秘书格鲁恩小姐求婚。这位国防部长的元配妻子是一个退休
陆军军官的女儿,他俩是1904年结婚的,她于1932年去世,他们的五个孩子都已经
成人,最小的女儿已经于1937年底与凯特尔将军的长子结了婚。

在他向女秘书求婚之前,他只知道这位漂亮的格鲁恩小姐并非出生于贵族之家,
而德国陆军的一个高级军官与一个平民出身的女人结婚是得不到贵族气浓厚的军官
团的同意的,这也在预料之中,所以他就去和戈林商量。戈林不仅同意他的婚姻,
而且答应跟希特勒去疏通,而且在1937年12月22日鲁登道夫的葬礼上,希特勒同意
他的婚姻并祝他美满幸福。他们的婚礼是于1938年1月12日举行的,希特勒和戈林都
出席了婚礼并当了主要证婚人。

新婚后,这对新人离开德国到意大利去度蜜月,柏林的警察”总局调查了这个
前秘书兼速记员埃娜?格鲁恩的档案,看后吓了一跳。这位元帅的新夫人在警察局
里有过作妓女的记录,并曾因拍春宫照片而被判过刑。而且,这位年轻的元帅夫人
从小是在她母亲经营的一家按摩院长大的,在柏林,按摩院就是变相的妓院。

戈林最后得到了这份材料,这正是他取得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好机会。戈林把
这份材料交给希特勒看,希特勒勃然大怒,他的元帅欺骗了他,让他当证婚人,把
他当傻子。于是戈林找到了刚刚回到柏林的勃洛姆堡元帅,要求他辞职,参谋总长
贝克也添油加醋地说,军官团不能容忍高级军人和一个婊子结婚。l月25日,元帅被
希特勒正式免职,这位60岁的将军携年轻的妻子离开了柏林。从此,冯?勃洛姆堡
的名字从德国陆军的名册中永远地消失了,即使他在战争开始后表示愿意效劳也没
有被希特勒重新启用。1946年,他死于纽伦堡监狱。

陆军总司令弗立契显然是继勃洛姆堡担任战争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最合适
人选,但就在勃洛姆堡妻子的材料交给希特勒的同日,戈林也把弗立契犯有德国刑
法第175条的鸡奸罪的材料,同时交给了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弗立契立即辞职。弗立
契拒绝辞职并要求军事荣誉法庭来举行审判。但几天以后,还是被希特勒免了职,
同时16名德军高级军官也被宣布退休,另有44名高级将领被调到低级的指挥部去了。

陆军同司法部合作对弗立契被指控的罪名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弗立契无罪。
在宣布判决的时候,把军官团的一些高级军官召到了柏林,听取宣判。希特勒发表
了一个简短的声明,对这件事向国防军表示了歉意。军官团要求让弗立契官复原职,
但没能实现,只给了他德军第12炮兵团荣誉团长的虚衔。诬告他的人被判了死刑,
但幕后指使者却安然无事。

1938年2月间,也就是在希特勒大肆扩张德国军备的时候,弗立契被免去陆军总
司令的职务,曼施坦因也因与弗立契私交甚厚而被解除了在陆军参谋总部中的职务,
并被调离陆军参谋总部,改任驻李格尼兹的德国陆军第18师师长。曼施坦因举家从
柏林搬到了李格尼兹,并一直居住在那里。同年,他又以勒布军团参谋长的身分参
加了德军对捷克苏台区的占领。

弗立契被免职之后,布劳齐特希将军接替了陆军总司令之职。这位继任的总司
令1881年出生于柏林,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的培训而直接调往陆军参谋本部。
1937年被任命为驻来比锡的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曼施坦因原指望勃劳希契在担任总司令之后,能为他的前任弗立契将军讨个公
道,但他却让曼施坦因失望了。勃劳希契未曾干预此事,后来曼施坦因才知道,这
位总司令三缄其口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奉命参与了清洗弗立契的行动,而且
当时希特勒还给了他一笔钱,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

曼施坦因出任德军首席参谋次长到1938年为止,这在第三帝国的历史中是一个
重要的时期。他在这个职位上任时,曾经负责拟定抵抗法军侵入的计划和抵抗法捷
两军联合侵入的计划。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时,部分借鉴了这个计划。

在这段时间内,不仅德国的扩军行动进展迅速,而且德国的战役战术理论也有
所创新。

曼施坦因承认,德国装甲兵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古德里安。古德里安主张
把战车集中起来当作一个主要的兵种使用,另用与战车速度相同的摩托化步兵和炮
兵作为支援,这样才能执行作战甚至于战略的任务。在另一方面,参谋本部却记得
西线的血战教训,决定要使构成德国陆军主体的步兵师,用密切的装甲支援来恢复
其机动,可能采取战车旅的方式,来克服敌方的野战工事和炮兵、机关枪的防御火
力。

曼施坦因所建议的办法是成立一个新的突击炮兵种,突击炮既非坦克,又非装
甲车,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装甲保护的自行火炮,担负对步兵的密切支援任务。这种
突击炮装备着无旋转炮塔和开顶的装甲履带车辆,装甲车上架设一种有限旋转度的
75毫米火炮,能用直接火力来击中目标。此种战斗车辆和担任突击任务的步兵一同
前进到目标附近,然后迅速攻击敌方据点。

1935年秋天,曼施坦因任陆军参谋总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的时候,首次提
出了建立突击炮兵种问题的报告。他的这一独出心裁的报告立即受到了陆军总部一
窝蜂的反对,因为陆军总司个、参谋总长、军务署、兵工署的首长都是炮兵出身。
另一方面,装甲兵和战防炮兵则认为发展突击炮是争夺和占有自己兵种所急需的材
料和经费。

步兵对于曼施坦因设计的突击炮这一新式武器很感兴趣,但却希望由步兵自己
使用。最后,还是陆军总司令弗立契赢得了胜利,他热情地支持了曼施坦因,因为
他是骑炮兵出身,他把突击炮理解成一种机械化的骑炮,这与曼施坦因的初衷并不
十分吻合;当然,有人出钱把突击炮变成可以使用的武器,总比停留在设计图上要
好得多。因此,此种新突击炮遂成为炮兵的一个分支。突击炮果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战场上发挥了威力,据说到了1944年初,已经击毁了2万辆敌人的战车。最后,装
甲兵也使用了这种装甲战斗车辆,而在1943年之后,这种装甲战斗车辆也大量为苏
军所仿效和使用。

曼施坦因到了1938年3月7日,才第一次与希特勒发生密切的接触,当时他由于
受弗立契免职的影响而调任师长,但由于当时的总参谋长贝克要求他暂时帮忙,所
以尚未离去。那天上午,希特勒突然宣布召见曼施坦因,不知吉凶如何,且听下章
分解。
第八章 恃强凌弱侵波兰

左迁师长练新兵,白色作战上日程;
集团军任参谋长,朝今夕改事难成。

希特勒于3月7日上午,下令召见参谋总长贝克及总部的其他高级将领,埃里希
?曼施坦因尚未离去,故也应召前往。元首希特勒向他的高参们说,他准备侵入奥
地利,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曼施坦因初次在如此近的距离接触希特勒。他有些为他的魔力所倾倒。在回来
谈起这次会见留给曼施坦因的印象时,他评价希特勒的谈话很合逻辑,具有说服力,
而且其分析就本质而言也是正确的。另外希特勒对于武器的发展特别感兴趣,也许
只有火箭是例外。希特勒对于这一方面不太重视,但希特勒对于战车和战防武器的
改进和生产却给予极大的支持,这些都博得了曼施坦因初期对希特勒的好感。于是
参谋总长贝克率领曼施坦因等得力干将,奉命立即准备入侵奥地利的行动计划。

在入侵奥地利的计划制定完毕并很快成功实施之后,曼施坦因就把他的职务交
给哈尔德将军,于1938年4月到陆军18师任师长。他与哈尔德将军个人交往并不多,
哈尔德也没有把那年秋天秘密拘捕希特勒并把希特勒交付审判的计划告诉他。远离
总部的曼施坦因只听说希特勒与贝克对于捷克问题上发生严重冲突,并因此而使贝
克辞职。

曼施坦因自己认为,他之所以被免去陆军参谋总部首席参谋次长的职务,完全
是一种阴险的政党阴谋在作祟。弗立契被免之后,株连了一部分与他有密切关系的
部下,包括曼施坦因本人,他们与他一同被逐出了陆军总部。对于一切属于高级统
帅部主管范围的事情,他当然是无权过问。贝克的辞职也使曼施坦因失去了与参谋
总部的最后一点联系。

1938年4月,曼施坦因离开权力倾轧的柏林,来到了李格尼兹的陆军第18师。这
是他第一次担任师级主官,而不像以前只作一名总部机关的高级幕僚。曼施坦因把
他从参谋总部去职的烦闷丢开,专心致力于18师内的事。这是一个新建的师,恰好
也要一个像他这样资历的人投入全部精力。整天是眼花缭乱的调动、变更,因为当
时陆军的扩充工作距离完成的标准还相差很远,新的单位继续编成,已有的部队不
断地被改组,军官和士官的人数激增,繁忙的军事训练,真有些令他目不暇接。

曼施坦因逐渐满足了这种紧张的生活方式,在柏林驻了几处之后,很难得又有
了这种再与战斗单位发生直接接触的乐趣,它们可以使人忘却烦恼。组成18师的军
人大多是西里西亚籍,有史以来,西里西亚就是产生良好军人的产地,对他们的教
育训练上一种很愉快的工作。

由于总部再也没有亲近者提供消息,所以只到1939年的夏季,曼施坦因才知道
希特勒准备对波兰实施一次攻势,代号为“白色作战计划”。在此之前,曼施坦因
的第18师正忙着修建德国东部边界上防御工事,接到的却是准备进攻的命令,感到
多少有些突然。

1939年8月,德国实行了战争动员,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南方集团军,
该集团军由德军第14军团、第10军团和第8军团编成。南方集团军的使命是从西里西
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出发,歼灭魏克塞尔河的波兰军队。具体细节由集团军自
行安排。
在“白色作战”命令中,曼施坦因被内定为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参谋长,总司令
则内定为伦德斯特上将,那时伦德斯特早已退休。希特勒的一纸命令,不仅重新把
伦德斯特召回现役,而且把曼施坦因从18师师长的位置,调到南方集团军,担任集
团军参谋长。

因为德国集团军级的建制平时并不存在,只有在总动员时才得以成立,在此之
前先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工作小组,开始处理有关“白色作战”命令的诸项事宜。

1939年8月12日,南方集团军的工作小组一行,来到设在德国西里西亚的纽汉麦
训;练区中心的办公室,布鲁门提特上校前来迎接他们。布鲁门提特上校也是这个
小组的成员之一,来此之前在陆军参谋总部中任职,内定为南方集团军参谋总部的
作战处长。他与曼施坦因可说是老相识,在入侵苏台区的时候,他们同在李布将军
的军团参谋部工作,曼施坦因当时任军团参谋长,布鲁门提特在他手下工作很是卖
力,曼施坦因非常信赖他,评价他有能力,而且自信心很强,工作效率非常高,军
人举止也很得体。曼施坦因尤其欣赏他打电话的姿势,他总是对答如流并具有幽默
感。

8月中旬,工作组刚刚安营扎寨不久,南方集团军的总司令伦德斯特上将也来到
了纽汉麦。这位集团军总司令完全是一个老派的绅士的作风,长着修饰整齐的胡须,
衣着一丝不苟。曼施坦因很早就领教过伦德斯特的大名,他能在刹那之间把握任何
问题的要点,而不管一切小问题。

正在他们聚集纽汉麦的时候,恰巧,曼施坦因曾经指挥过的第18师也在这一地
区训练,从事定期的团级和师级年度演习。老部F相见,自然免不了向已经升任南方
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坦因打探一番关于未来对波兰战争的消息。

不仅下级军官和士兵们关心未来的战事,在南方集团军总部的私人话题也多是
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的预测。曼施坦因对他的集团军司令部参谋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诸位,大家都知道元首希特勒正在和波兰谈判,相信大家也从报纸上看到了
苗头??对谈判结果并不容乐观,同时诸位也应该注意到英国对波兰的承诺。由于
有了英国对波兰的承诺,德国极很有可能最后不会发动战争,而我们屯兵于此的目
的,无非是在施加压力,这种压力在谈判桌上能变成使天平向德国倾斜的砝码。”

看到大家围坐在临时搭起的大会议桌旁聚精会神地听,曼施坦因讲起来有些得
意,就像在柏林军事学员的讲台上一样:

“在德国拟定的计划真正付之于行动之前,并不等于德国就肯定要打一场战争。
我认为,元首采取的虽然是一条在刺刀边缘的危险路线,但他却有着惊人的好运,
这一点简直是不可思议,截止到目前为止,他完全没有使用武力,就达到了一切政
治目的。”

伦德斯特也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他对元首的崇敬之情:“元首与我们不一样,他
似乎具有一种几乎是万无一失的直觉,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好像是永无止境。”

曼施坦因对集团军总司令补充自己的观点非常感谢,他接着说:“我们反问自
己,过去的一切都不需要战争,难道这一次就产同了吗?诸位请看捷克斯洛伐克的
例子,虽然元首在1938年也曾陈兵于国境之上,但结果还是没有发生战争。以本人
在参谋总部的经验,元首自己曾经不只一次保证过,他绝不会那样疯狂,像1914年
的德国一样,贸然发动一个两线的战争。我们的元首并不是一个傻瓜,还不至于为
了但泽或波兰走廊问题,而发动一场世界大战!”

曼施坦因几步走到了墙上悬挂的巨幅作战地图前面,指着周围已经被标满了德
军进攻箭头的波兰:

“我理解诸位此刻的心情。波兰凭借《凡尔赛和约》兼并了德国领土但泽,对
于我们军人而言,波兰一直都是我们痛心疾首的对象,这种兼并既无历史根据,也
不合民族自决的要求。这种兼并更使我们想到了德国国力的微弱。每当我们观看地
图时,就会使我们为这种危险的情况而担忧,德国国界是被不合理地分裂了!我们
的祖国是被肢解了!那条走廊切断了东普鲁士与德国之间的一”联系,使我们有一
切的理由为这个可爱的省区担忧!”

曼施坦因看到部下似乎被打动,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就把手往下一按,作了
一个约束的手势,仿佛如果不是他拦着,手下的这些人真会立时冲出去: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敢想象对波兰作一次旨在收复但泽的战争,除了
其他的考虑之外,也还有一个单纯的军事理由:任何对波兰的攻击,都将使德国陷
入两面或者两面以上的战争中,而这是德国所难以应付的。在德国国力弱的时候,
我们最担心的是波兰会主动使用武力,波兰民族主义分子一旦在波兰国内获得决定
性势力,就有可能侵入德国东普鲁士和上西里西亚。但现在不同了,德国国力已经
强盛,我们巴不得波兰先动手,这样就可以用自卫来解决边界问题。冯?赛克脱将
军说得好:波兰的存在是不能忍受的,与德国的基本需要也不相符合,利用它自己
的内在缺点,加上俄国的力量,我们能够消灭波兰!”

曼施坦因凝视着地图上波兰国界以东的大块苏联版图,若有所思,继而摇了摇
头,把话又收了回来,声音也小了许多:

“但是,波兰消灭之后,俄国将是一个更可怕的敌人,没有了波兰这个夹在德
国与俄国之间的缓冲国,德国与俄国的军事强国就大容易发生冲突了。所以完全取
消波兰,对德国也未必有利。

所以我们不管喜欢与否,都应该在我们与苏俄之间保留一个波兰,尽管我们站
在军人的立场上对于东疆的无理割裂十分反感。无论如何,波兰比苏俄是一个危险
性较小的邻国。

我们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修订德波边界,使人口主要为日耳曼人的地区,依照其
天然权利归还德国。但同时从军事观点来看,我们国内波兰人口数量若是增加了,
也潜藏着危险。”

在座的参谋人员觉得曼施坦因的话有理,于是齐声称赞参谋长高见。

直到1939年8月下旬,德军步兵师开始在奥德河东岸一线展开,而装甲与摩托化
师也纷纷开入该河西岸上的集中地区的时候,曼施坦因还抱定这一切军事措施,都
只不过是为了增强对波兰的政治压力而已。另外,希特勒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作法,
也有理由使人相信,大战不会爆发:进入1939年夏季以来,希特勒命令开始用疯狂
的速度构筑“东墙工事”,动用了包括曼施坦因以前的第18师在内的许多德军步兵
师,轮流开往波兰边界上去作工事。假使元首下决心进攻波兰,修筑防御坚固工事
的目的又何在呢?德国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最佳方案,就是应该采用攻击先击倒波兰,
而在西面采取守势。基于上述想法,曼施坦因觉得然特勒修筑“东墙工事”不可思
议。

实际上,曼施坦因对德波开战前的形势判断与实际并不吻合,他太拘泥于军事
教科书上的教条了,修筑东边界工事的举动正是希特勒的声东击西之计,为了造成
战役的突然性,希特勒采取了欺骗手段,这种手段十分成功,不仅蒙骗了波兰人,
也使自己的将领感到疑惑不解。

1939年8月13日和14日,曼施坦因在纽汉麦完成了南方集团军所属各师的最后一
次师级演习。演习以阅兵式作为结束,全副武装的德军接受了伦德斯特总司令和曼
施坦因参谋长的检阅。

8月15日,南方集团军所属炮兵与空军合作,举行了一次大规模技术兵种的实弹
射击演习。这次演习出师不利,发生了意外:一整个中队的德军“斯托卡”式俯冲
轰炸机,由于对云层高度判断失误,在俯冲时未能及时拉起,而全部撞毁在演习地
点附近的一座森林之中。几天后,演习单位返回防地,打点行装,开往上;西里西
亚国界。

1939年8月21日,希特勒召集各路将领在上萨尔茨堡开会,德军各集团军总司令
及参谋长、各军团司令及参谋长、德军海空军高级将领都应邀参加,伦德斯特和曼
施坦因提前两日动身,途中在林茨曼施坦因妻舅的别墅中休息了一夜。林茨位于多
瑙河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城堡中的古老教堂,建筑宏伟,它的
高度,甚至超过了奥地利维也纳的著名的斯特凡教堂。纳粹党掌权后,希特勒曾经
想把这里建成一座世界性的都会,这里由于很像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素有德国的
“布达佩斯”之称。

上萨尔茨堡海拔约2000米。由于战争的临近,德国保安部队在山的周围高高架
起了铁丝网,要经过数道戒备森严的岗哨,经过繁琐的验证手续才能过关。这使曼
施坦因联想到了一个圈着野兽的围场。这里原是农民的庄园,被用钱买了下来,又
征用了周围的部分土地,于是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蹩脚的纳粹设计师,破坏了这
里自然优美的环境,竟在这山色瑰丽的地方修起了一个公路网,原来的松针覆盖、
盘根错节的林中幽径,被铺上了沥青,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作战会议是在希特勒上萨尔茨堡的别墅会客大厅中举行,这个大厅是希特勒在
这所建筑中最引以为自豪的地方,因为这个客厅里有一扇硕大无比的落地窗,从这
个窗子极目远眺,翁特尔斯山、贝希特斯加登山和萨尔茨堡可以尽收眼底。根据传
说,沉睡在翁特尔斯山中的查理大帝有朝一日终将苏醒,重建昔日耀武扬威的日耳
曼帝国。

希特勒在这栋别墅的设计上,也可以说是独出心裁,把汽车库修在了会客厅的
楼下,一巳打开了那扇窗户,浓厚的汽油味就会徐徐飘进大厅。大厅的墙壁和天花
板都是用明亮的白色落叶松木镶成,座椅也不相同,有沙发、藤椅和扶手椅。这个
大厅平时不召开会议的时候,也用来放映电影或者欣赏音乐,通常播放希特勒所喜
欢的瓦格纳歌剧中华而不实的音乐。
出席会议的将领们纷纷落座之后,希特勒还没有露面,待在自己的休息室中与
纳粹党内的高级将领商讨着什么。不久,由休息室通往会客室的门开了,但最先进
来的不是希特勒,而是戈林空军元帅。

曼施坦因对这位大腹便便的纳粹元帅一向无好感,尤其是戈林的装束,与将要
在这里举行的会议极不协调:他上身穿一件软领的白色衬衫,上面套绿色的短外衣,
外衣上钉着令人炫目的黄皮大钮扣;下身穿灰色的短裤和长统灰色丝袜,对他的大
肚子颇有衬托之效;丝袜的文雅又被他脚上所穿的一双皮靴所抵消。他的腰上,古
里古怪地系着一条红皮镶金的腰带,腰带上挂着一支珠光宝气的短剑。戈林的这身
打扮与其他前来参加会议的人笔挺的军队制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曼施坦因对邻座
的沙尔穆兹将军耳语道:“我相信这个胖家伙是我们这里武装最为强大的人。”

希特勒随后而来,向在座的三军首领们宣布了他要以武力解决波兰问题的决定。
没有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想象希特勒在宣布战争决定的时候,一定是声嘶力竭、歇
斯底里,甚至跳上了桌子。但当时的情况完全不是那样,希特勒是个高明的心理学
家和演说家。曼施坦因感到,他在语调上,明确无误地表示了他发动战争的决心,
但在措辞上却是十分高尚,满口的“国家”、“民族”、“荣誉”之类。

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演讲全文,曼施坦因并没有保留,他只记录了希特勒讲话
的要点。

希特勒认为,德波问题总解决的时机已经到来,对此他下定了决心,即使是发
动战争也在所不惜,况且波兰也有在德国的压力下屈服的可能;西方国家不会因波
兰问题而向德国动武,因为其一,英法战争准备不充分,尤其空军和防空两方面更
是如此;其二,假如西方国家对波兰进行有效的援助,惟一途径就是攻击德国西部
的齐格菲防线,这样会牺牲好多士兵的生命,西方国家不愿为此付出如此大的牺牲;
其三,国际局势的紧张,尤其是地中海局势紧张,使英国的自由受到相当的限制,
法国国内政局动荡亦不能全力以赴;其四,从政治家的个性来说,主事的英国张伯
伦和法国的达拉第都不敢作宣战的决定。

希特勒的分析虽然入情入理,但曼施坦因对此还是深有顾虑。希特勒随即又宣
布了一项令曼施坦因、也使在场所有将领都为之惊异的情况:德国要与苏联签订一
个条约!

来此途中,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在报纸上看到了德国与苏联签订一个经济协定
的消息,已经感到意外,这次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又当着众位高级将领的面,
向希特勒辞行,说立即要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得意
地对大家说,利用与苏联签订条约的手段,他就夺去了西方国家手中的王牌,今后
对德国的封锁由于有了苏联的供应,便不再有效。当然斯大林也从波兰和波罗的海
三国捞到了不少好处。

希特勒宣布的这一消息,却又使与会的高级将领对战争能避免??就像慕尼黑
会议的最后5分钟一样一产生了幻想。德苏经济贸易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
得西方国家对德国的封锁无效,1939年8月19日在柏林签署的德苏贸易协定规定,德
国在今后7年内向苏联提供2亿马克贷款,年息为5%,而苏联向德国提供1.8亿马克
的原料物资。8月23日又在莫斯科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同时还签订了互不侵犯
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就划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达成了协议。西
方国家不肯在西线对坚固的齐格菲防线发动进攻,那么,英法对波兰的保证已经变
得毫无价值,并且还会像上次对待捷克斯洛伐克一样,反过来劝波兰作出让步,否
则不单是德国,就连过去的盟友苏联,也将从背后向波兰动手,波兰能不屈服?

在危机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希特勒却突然把所有的德军高级将领都召集到上
萨尔斯堡去开会,这是一个很难于保密的行动。就等于给波兰一个信号,波兰该屈
服的时候到了。

上萨尔茨堡的作战会议开完之后,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起程返回南方集团军设
在莱希的司令部。途中经过李格尼兹的时候,伦德斯特建议曼施坦因回家看看,因
为战争爆发后恐怕就难有机会了。于是曼施坦因中途下车,在李格尼兹与妻子和孩
子盘桓了一天。

1939年8月24日,伦德斯特上将正式接管了南方集团军的指挥权。集团军总部设
在莱希的“圣十字架”修道院中。8月25日下午3时25分,曼施坦因在集团军司令部
接到了陆军总部发来的电令:

“执行‘白色作战计划’:D日??26.8;H时??0430。”

这个命令的涵义就是,最高统帅部已经把进攻的日子定在8月26日,具体时间为
凌晨4点30分。所剩时间无多,司令部作战参谋人员马上把这一命令传达给所属各军,
命令的细节由参谋长曼施坦因亲自处理。

曼施坦因与伦德斯特,一个是参谋长,一个是总司令,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
他们都是德国格罗斯利希费尔德军校的毕业生,伦德斯特家族也是个具有悠久历史
的军人世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850年之前,他的父亲当过骠骑兵,官至少将。他
比曼施坦因因早10年进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随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结
束之后,龙德施泰德已经晋升为西线第15军参谋长。1932年时已经是管辖四个步兵
师、两个骑兵师的柏林第一集团军司令了。伦德斯特1938年被提升为上将,恰好是
这一年,曼施坦因被晋升为中将。曼施坦因精力过人,对于一切细节都不放松,而
伦德斯特则不亲细务,他宁愿无事就看侦探小说,以便保持冷静的头脑,好来作重
大的决定。

当一切布置完毕,伦德斯特与曼施坦因正在共同享受和平的最后一次早餐之际,
陆军总部又用电话传达了下述命令:

“不要开始敌对行动,停止一切部队运动。仍继续动员。对于白色计划和西方
计划的部署仍照预定速度推进。”

希特勒并没有把叫停的原因告诉集团军。在最后的5分钟之内,收回成命是十分
困难的。在接到下午3时25分的命令之后,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对部队下达了开进的命
令,集团军所属的三个军团,从上西里西亚到斯洛伐克西部一线都已经向德波国境
线开拔,而现在又得让他们停下来。此时所有的各级司令部,都是在运动之中,而
无线电通信又受到了保密的限制。尽管有这困难,曼施坦因还是如期把命令传达了
下去。

这时,一位通讯参谋前来报告,惊出了曼施坦因一身冷汗:斯洛伐克东部驻扎
的一个德军摩托化步兵团,与所在的师失去了联系,无法告之进攻时间更改的命令。

万一这个团得不到停止行动的命令而擅自发动了进攻,那岂不是破坏了元首的
计划?这个责任谁负得起?

不知这个团提前没提前发动对波兰的进攻,且听下章分解。
第九章 攻陷华沙再调西线

三路大军袭波兰,从此问世闪击战;
移师西线再寻衅,黄色计划表悲观。

曼施坦因听到这一消息之后,马上让这个师派出了一位传令军官,乘飞机前去
传达命令。这个军官乘坐一架斯托卡型联络飞机,在队伍开进的上空好不容易找到
了这个团,联络机在黑暗之中降落在纵队的前头,才把他们制止住了。曼施坦因这
才松了口气。对于发动战争这样大的事,岂可反复无常?

1939年8月31日傍晚17时,集团军总部又接到了新命令:

“D日??1.9;H时??0415”

由于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对这个新命令最后能否实行,都
深表怀疑,所以准备好了一切预防措施,随时准备悬崖勒马。他们都是整夜未眠,
一心盼望着希特勒再次收回成命。但一直等到凌晨,再没有接到更改的命令,于是
德国入侵波兰的战争终于打响了。

波兰曾经在历史上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
后,波兰取得了独立,波兰同苏联和德国于1934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国瓜
分捷克斯洛伐克中,波兰从中获取了409平方英里的捷克领土。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
伐克以后,已经从西、南、北三面包围了波兰。

“白色作战计划”规定,德军入侵波兰总兵力约150多万人,其中42个师是正规
部队,其中包括24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6个装甲师、4个轻装师、4个摩托化步兵
师外加一个骑兵旅。另外还动员了16个新组建的师,若干个党卫军师,也将参加对
波兰的第二波到第四波的攻击。德国空军的主力分成两个军团(航空队),分别配
属南北两个方向的集团军。德军对波兰作战计划的基础,就是想尽量利用其边界的
全长,以便从一开始起就能包围波军。因此德军部署的侧面的兵力,分成两个距离
较远的集团,而中央的奥德河一华尔塔盆地地区,几乎是门户洞开的。

德军北方集团军,总司令博克上将,参谋长沙尔穆兹将军,下辖第3和第4两个
军团,共5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第3军团在东普鲁士展开,由库赫勒将军率领,第
4军团由克鲁格上将率领,在波米拉尼亚展开。北方集团军的任务就是首先切断但泽
走廊内的波军,而后由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拉河上的波兰守军,并从东
北方向迂回华沙。

曼施坦因所在南方集团军的兵力比较强大,实施主要突击,共汁8个步兵军和4
个装甲军,下辖3个军团,由南向北分别为:第14军团由利斯特上将率领,在上西里
西亚、摩拉维亚东部和斯洛伐克西部展开;第10军团由赖歇瑙上将率领,在上西里
西亚周围和克劳兹堡南部展开,第8军团由布拉斯可维兹上将率领,在西里西亚中部
展开。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
回华沙。

这两个集团军由两个方向以华沙为目标实施向心突击,突破波军防线后,合围
并歼灭各孤立的波军集团。

波兰统帅部也曾制定了对德国的作战计划,如果德国进攻波兰,乘德军主力尚
未东调之机,波军首先向北进攻,夺取但泽和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除北方的威胁,
在西部和西南部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军队和寒冬的到来,再
向西粉碎德国。波兰在8月24日局部动员,30日宣布总动员,由于时间仓促,只动员
了部分步兵师和骑兵师,武器大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旧货,空军虽然有卫000余
架飞机,但不够现代化。
波兰军队根据上述企图,预定编为七个军团和另外三个战役群,沿东普鲁士配
置了两个军团和一个战役群,沿西和西南部边境配置了四个军团,另外一个军团和
两个战役群配置在维斯拉河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

希特勒的战役欺骗手段取得了成功,使波军统帅部的作战计划没有来得及实施。
在发动波兰战役之前,德军除了大张旗鼓地修筑德波边界的工事之外,还以演习为
名,向德波边界集结军队和作战物资,部分德军扮成但泽军队的模样,从东普鲁士
开进但泽,德国的法西斯组织黑卫团,也以进行体育比赛为名进入但泽,在开战前
的但泽,采取许进不许出的措施,到处张贴“同志诸君,请免尊口,以免后患”之
类的恐怖标语。

在外交方面,1939年5月德国提出要求波兰交还但泽走廊,希特勒于7月表示,
德国方面绝不至于因但泽问题引起冲突,8月又派戈林向波兰驻德大使表示但泽问题
乃小事,同意通过调停和谈判加以解决。8月25日,德国派遣了一艘战舰武装访问了
但泽。此外还特地派遣一个军事代表团访问了波军总参谋部,并向波兰军事当局解
释:“德国进攻波兰全是谣传,德国确定不动员。”8月31日晚间,开战前的数小时,
德国外交部长还假装非常亲热的样子接见了波兰驻德大使,并举行了会谈,会谈后,
柏林电台立即广播了德国的和谈方案。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50分左右,正是人们酣睡的时候,德国撕毁了1934年签
订、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了2500架飞机,集中了上万门大炮,不宣
而战,首先向波兰海尔半岛上的海军航空站和浦克机场,暴风骤雨般地投下了第一
批炸弹和燃烧弹,刹那间,轰炸遍及了波兰全国。数小时内,波兰境内重要军事目
标均遭到了连续轰炸,波兰空军的21个主要机场同时遭到袭击,交通通信枢纽、电
站、桥梁等行政中心遭到破坏。同时,伪装成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
也在但泽附近的港口向波军的军用品基地开了炮。

1939年9月10日,法国的甘末林将军给波兰驻法国巴黎的武官写了一封信,这封
信后来为曼施坦因的部队缴获。信的内容是回答波兰人询问波兰何时能得到法国有
效的军事援助,甘末林要求波兰驻法国的武官转告波兰统帅部的斯米格雷元帅:

“在东北地区中,我们正规师的半数以上都开始行动,自从我们越过国界之后,
德军开始进行激烈的抵抗,尽管我们有了一些进展。可是我们却被陷在静态战争之
中,而敌人对于防御却有良好的准备,同时我们还缺乏必要的炮兵。

“所以我已经履行了我的诺言,在法国动员后的14天,我的主力开始发动攻势。”

由此看来,法国确实答应过波兰人,但要过整整的14天才能开始发动攻势。实
际上,法军在西线上的兵力早已超过德军甚远。法军100多个师的兵力躲在马奇诺防
线的背后。9月3日,法英向德国宣战,宣战后一个月,英国才向法国派出了四个师
的兵力驻在法比边境。

南方集团军按照白色方案的部署,于1939年9月l日拂晓时分,越过了波兰国界,
但集团军总部最初却没有跟进,还设在圣十字架修道院中。该修道院是天主教会的
一个训练机构,位置在莱希城的郊外,院里有许多空着的教室和宿舍,作为一个战
时的高级司令部,实在是一个理想不过的地方。

集团军司令部工作人员过的是一种斯巴达式的生活,所吃的食品与普通士兵并
无二致。年轻的参谋人员还不觉得怎样,像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这般年纪并过惯优
越生活的人,有点吃不消。尤其是晚餐,天天吃军用面包和压硬了的腊肉,非常影
响胃口的消化。修道士们十分同情他们,把自己种的蔬菜拿来给他们吃。晚饭后,
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及司令部的年轻参谋军官们,时常与修道院中的主持闲聊。主
持把他在世界各地传教的经历讲给他们听,情节相当动人,使他们大开眼界。时间
虽然短暂,但对于紧张的军旅生活之余,也算是一种调剂。

9月1日攻击发起后,这种轻松没有了。曼施坦因整夜待在办公室中,焦急地等
待前线传回来的战报。必须经过好几个钟点,集团军参谋部才会接到层层传来的前
线消息。

曼施坦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前线生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也理解前线
官兵此刻的心情。大凡参加过战争的人都知道,前线的官兵神经最紧张的时候是在
攻击发起之前,在战壕中等待预定时间的到来;可到了攻击发动起来,在第一线的
将士们就如释重负,完全忙于周围的战斗,对于其他事情反倒不再关心,心安理得,
听天由命。

而现在曼施坦因待在集团军司令部中,又有一种相反的体会:攻击的开始就是
等待的开始,一个集团军参谋长是不能老是向下属各军团、各军师询问战况的进展,
这样只会把他们弄得更紧张。所以最好还是静候佳音。一般认为坏消息传得快,但
根据曼施坦因多年的参谋生涯,德军的传统却是相反,战况发展顺利,消息就传得
快;如果攻势发生了顿挫,则前线就会是一片沉寂,或者是交通线被敌人切断,或
者是下级部门不愿意把当前的坏情况直接报给上级,总是希望在情况稍好之后,再
来报告好消息,颇有报喜不报忧的味道。

所以必须等到第一批战报送来之后,不管是好是坏,高级司令部中的人才能解
除紧张的心理。这种滋味可想而知,自己辛辛苦苦地建立起来的部队,能够不辜负
自己的期待吗?尤其是这次使用了如此大规模的全新兵种??装甲部队,其使用情
况会尽如人意吗?在德波边界打响之后,德法边界能不能顶住法国人的攻击呢?进
攻发起之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曼施坦因就是在这种紧张不安中度过的。

不久,第一批战报终于传来,攻势的进展与曼施坦因制定的进攻计划大致吻合。
曼施坦因按照“白色作战计划”,把南方集团军的兵力分成了三路,第一路的第10
军团,所辖的5个军(霍斯将军的第15摩托化车、希维德勒将军的第4步兵军、霍普
勒尔将军的第16装甲军、勒布将军的第11步兵军和随后跟进的魏特夏将军的第14摩
托化军)从上西里西亚进攻,后面跟了集团军总预备队的第7军

南方集团军司令部给德军第10军团规定两个目标,其右翼第15摩托化军与第4步
兵军,加上后面跟进的第7步兵军,击败波兰拉登附近的波军;左面的一支,德军第
16装甲军、第14摩托化军和第11步兵军负责切断波军从罗兹地区到华沙的退路,勿
使波军主力退守华沙。到了9月9日,第10军团基本完成了任务,包围了波军的整整
一个军团(7个师)。尽管波军奋力突围,还是无济于事,于9月12日悉数被歼。德
军共俘虏波军6万余人,缴获火炮130门。

第二路德军由第14军团从格里西亚突破,渡过桑河,从南面扫荡维斯拉河一线
的波军,并与北方集团军的东翼会合。第14军团由布歇将军的第8军、金尼兹将军的
第17军、克莱斯特将军的第22装甲军、贝尔将军的第18山地军组成。这个军团的任
务是包围在克拉考地区的波军。第14军团的作战是相当艰苦的,尤其是布歇将军的
第8军对波兰国境的要塞攻击。9月15日,德军攻占了波兰的卢俄和普里齐斯尔地区,
肃清了这一地区的波军并与北方集团军的左翼取得了联系。

第三路担任接应,由第8军团下辖第13军和第10军,以及党卫军摩托化师,对整
个南方集团军,从北面给予纵深梯次的保护。

在战役开始后的前九天,战斗进展顺利,都是按照曼施坦因事先制定好的作战
进度表进行的。但司令部的作战参谋已经提醒曼施坦因,波军在波兹南省区集中了
强大的兵力,于是曼施坦因在9月8日和9日,两次指示南方集团军北翼的第8军团的
参谋长,要他特别注意北面的搜索。估计波军大约有10个师的兵力夹在维斯拉河以
南,罗兹与华沙之间。9月10日清晨,第8军团司令部突然报告说,其下属的第30师,
已经从北面受到了奇袭,波军的兵力相当强大,该军团为了稳定战局曾经一再发动
反击,但都失败了,这支波军估计可能是从波兹南省区中撤退出来的主力,因此请
求集团军迅速派一个装甲军来支援。如若不然,波军很/能向南把德军已经占领的
罗兹城重新夺回。

曼施坦因向伦德斯特建议,暂时不答应第八军团的这一请求。曼施坦因认为,
即使有一个局部严重的危机发生,也不会对整个作战发生重大影响,反而给南方集
团军提供了一个赢得重大胜利的机会:现在既然波军主力在维斯拉河以西投入战斗,
如果在这一地段将其歼灭,可以省却波军在华沙城下再建战线的可能。

伦德斯特同意曼施坦因的判断,并没有忙于直接增援第八军团,而是开始了一
个包围该部波军的计划,投入了集团军总预备队的两个师,向东迂回,在拉登附近
的一个轻装师也被抽调出来,担负包围的任务。已经抵达华沙南部的第16装甲军、
第10步兵军,都转过头来从东面投入对这支波军的围攻,第八军团的任务就是尽量
地挡住波军,等到德军形成合围之时,才转入反击。

这样一来,第八军团就要承受波军相当大的压力。为了激励前线德军的士气,
伦德斯特上将与曼施坦因亲临第八军团司令部督战。鉴于此役关系过于重大,两人
决定他们直接指挥这一战役。9月18日,由赖歇瑙将军指挥德军第10军团的两个军从
南面和东面、第八军团指挥两个军向北发动反攻,并同时切断波军西逃的退路。为
了有把握起见,曼施坦因向陆军总部请求北方集团军派出德军第三军,从北面渡过
维斯拉河加强对波军后背的攻击。波军看到四面被围,企图沿着维斯拉河撒向华沙
的门户??莫德林要塞。于是曼施坦因又紧急从拉登地区抽出第15摩托化军,去封
锁这条路线。

波军又对突围作了几次尝试,先是向南,然后是向东南,最后又转向东西,但
都没有奏效。于是,在9月18日,波军完全崩溃,战线沉寂下来。9月20日,各军团
上报此次战役的战果:第10军团俘虏了9万人,大炮320门,飞机130架和战车40辆;
第8军团也俘虏了9万波军,装备不计其数。波军在此战役中,共损失了9个步兵师、
3个骑兵旅,另外10个师的兵力也被击溃。

下一个目标就是华沙。随着布楚拉河会战波军的惨败,莫德林要塞的波军将要
收缩回华沙。南方集团军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匪上这支波军部队退守华沙,最好是在
波军撤退的途中就消灭他们。

鉴于苏联于9月17日也对波兰开始采取军事行动,苏德双方决定以维斯拉河为界,
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9月25日,曼施坦
因调集全部的军团炮兵。

17日那天,德国电台广播了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的最后通牒,此时,
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早已撤出华沙,波军统帅部宣布对该城死守到底。

曼施坦因指挥奉命攻占该城的德军第八军团,大致沿华沙城的圆环式铁路进逼,
对华沙构成一道严密和连续的封锁线。为了避免华沙城内的巷战,曼施坦因建议使
用德军优势的炮兵和飞机轰炸的联合效力,来迫使华沙投降。如果还不奏效,则采
取断水断粮的方法。希特勒早就有使用空军轰炸华沙的打算,因此很快得到了他的
批准。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以及重要补给中心发动了炮击。随
后,局部的攻击也开始了。为了配合华沙保卫战,华沙西南的波兹南、托斯、罗兹
等地共约10个师的波军残部,会合起来对华沙南面的德军进行了反击,使华沙坚持
了10余天。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向华沙城内散发传单,警告该城即将受到轰炸,
并要居民投降。因为波军仍继续顽强抵抗,所以在同一天下午,德国空军开始轰炸
华沙。

9月27日中午,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视察了曼施坦因以前当师长的第18师,它刚
刚攻下了华沙防御线上的两个堡垒,突然听到了波军愿意投降的消息。

9月28日,波兰守军司令与德军第8军团司令布拉斯柯维兹将军之间签订了降约,
降约上规定,对于平民人口和负伤的波军,应立即予与救济,对于英勇的被俘虏的
波军应尽量维持其军人的荣誉。军官被准许保留其军刀,士兵在完成其必要的处理
之后,即可获得自由。

虽然波军的主力在布楚拉河会战和华沙保卫战中都被歼灭殆尽,但在格里西亚
东部和桑河下游的波军,还不时有零星的抵抗。这时,南方集团军司令部突然接到
了统帅部的命令,把刚刚向第14军团投降的波兰卢俄城,交给苏联军队接收,并把
整个集团军。的兵力都撤到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所划定分界线的后方,这条线东南
从波兰的乌左克山口起,到普里齐门斯尔,然后再沿着桑河与维斯拉河,直到华沙。
曼施坦因对元首的这一决定感到愤愤不平,南方集团军在那两条河北岸所做的战斗
都是浪费精力,反倒让俄国人坐收渔利。

波兰战役结束了,83万波军全部覆没。南方集团军一共俘虏波军52.3万多名,
野战炮1401门,机关枪7600挺,飞机274架,坦克96辆以及其他武器装备。南方集团
军死亡、负伤、失踪军官1260人,士兵3万余人。。

10月5日,也就是华沙陷落的第8天,希特勒在华沙城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
式,所有驻扎在该城附近的各师都参加了这次庆典。曼施坦因协同伦德斯特,以集
团军负责人的身分参加了典礼。

原定在阅兵式结束之后,离开华沙之前,元首希特勒接见参加波兰战役的高级
指挥官们并与之会餐。这次接见的地点选在华沙城郊的一个旧的飞机库中,会场特
地安排了一张大桌子,附近一个师的野战厨房专门为这次会见准备了丰盛的食品。
德军的高级将领们都盼望着元首的到来,亲身受到元首的眷顾和褒奖,那才风光。

但元首使他们大失所望,希特勒只是进到这个旧飞机库里转了一圈,看了看桌
子上铺的白色台布和陈列的秋花,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跑到外边与部队坐在一
起就餐。他喝了几口汤,并且与周围的士兵闲谈了几句之后,就直接登上了已经发
动的飞机。
元首飞走之后,给正在兴头上的德军高级军官们兜头一瓢凉水。军官们议论纷
纷。曼施坦因也认为,元首这样做确实过分,这种故意的做作虽然可以表达元首有
“接近群众”的美好品格,但他的行动却不一定能起到好的作用,不会赢得军人真
正的赞许。曼施坦因觉得,在赢得波兰战役的胜利之后,国家元首为了尊重全体作
战部队起见,最应该接见他们的指挥官。这样一定更会赢得军人们的拥戴,把军官
们晾在一边的做法,是很失人心的。

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在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曼施坦因检讨了得失:在战争最
初的几个星期中,决定胜负的两个因素是:其一,装甲部队对波军作正面的突破,
它们一直渗透到波军的后方深处,德军的步兵师紧随前进。其二,波军的空军必须
被消灭,德军步兵和装甲兵没有来自天空的威胁,加之波军的通信网被德军有效的
攻击所切断,使波军对作战不能有任何集中的控制。

“赢得整个波兰战役是因为以下两个条件得以成立:第一,为了在东线保持必
要的优势起见,我们在西线就必须准备作相当的冒险。假使西方国家尽可能地提早
在西线发动攻势,则战局的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波兰统帅部如果不是把兵力分散配
置,以图守住所有的东西,而是集中力量于要点之上争取时间,苦撑到联军打到莱
茵河为止,那么德军统帅部就不得不叫停。作为波军个人而言,必须承认,他们作
战是很英勇的。”

“德国之所以取得成功,进军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速度又取决于大
量地使用坦克部队,坦克部队使用得成功,又取决于它的非传统用法。空军的支援、
步兵与装甲兵的成功协同也是一个原因。”

“实际上,真正成功的原因在于,德国军人发现了一种方法使战争从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静止模式中解脱出来,在新工具??装甲部队的帮助下,发明了机动作战
的战争艺术,这才是德国成功的真正秘密,也是闪击战的精髓。”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布楚拉河会战,这是波兰战役中南方集团军的一个杰作,把
整个波兰的兵力一网打尽,破坏了波军统帅的两个企图:在维斯拉河湾与德军背水
一战,或者牵制德军的重兵集团,从而使维斯拉河以南的波军退往华沙。这一战役
使波军的这两个企图都没有实现。

1939年10月15日,曼施坦因在罗兹城南方集团军总部,见到了德国陆军总部的
胡辛格上校,他们过去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彼此是老朋友了。胡辛格上校带来了一
个消息:这个月底,南方集团军总部将移往西线,现在的驻防将由第八军团接替。

1939年10月21日,曼施坦因奉命到设在左森的陆军总部去接受新的作战命令。
赴总部的途中,他顺路去看望了李格尼兹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也去看了自己的妻舅
??他在波兰战役中负了重伤,正躺在林茨的布里斯劳医院中养伤。

波兰战役结束之后,由于南方集团军不久就开到了西线,曼施坦因没有在波兰
担任占领军的任务。他渴望着下一次战争,渴望着在波兰战役中崭露头角的装甲兵
和闪击战再一次得到实践。

南方集团军司令部于1939年10月24日抵达了西线的科布伦兹,并接管了为了西
方战役而新建立起来的德军A集团军。A集团军当时下辖德军第12和第16两个军团。
其前线各师沿着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的边界,一线展开,并且占领了攻击出发阵地。
阵地的纵深,则一直延续到莱茵河的东岸。

科布伦兹市是A集团军总部的所在地,这座美丽的城市坐落在莱茵河畔。集团军
司令部设在城内的一家名叫里森?弗尔斯霍托夫的旅社,这里对曼施坦因是再熟悉
不过的:他在青年时期在附近名叫恩格尔斯的小镇上充当入伍生的时候,他总留连
于这个旅社建筑的优美。但是今天,由于法英已经对德国宣战,这里不久将受到战
火的威胁。

这座曾便曼施坦因倾心的建筑,带有明显的中世纪教堂的风格,装饰得很华丽,
也很宽敞,只是窗户比较小,加之周围参天的树木,阳光能透过的时间很短,所以
房内略显阴暗。

距离这栋房子不远处,有一片树林,看上去饱经风霜,已经有了相当的年头儿
了,树林正中,立着一块古色古香的石碑,那是1812年由法国驻科布伦兹的占领军
司令官所树立,碑文亦由法文书写,内容是纪念拿破仑皇帝率领他的军团远征莫斯
科,渡过莱茵河。碑上记叙了拿破仑的功绩,通篇都是华丽的辞藻。但在这块碑文
之下,又有一段碑文,为1814年拿破仑被打败后,俄军驻科布伦兹的占领军司令所
撰,大有“立此存照”的意味。两段碑文并存,确实有点讽刺意味。

“如果元首希特勒能见到这座石碑和碑文,不知他是作何感想!”每当路过这
里的时候,曼施坦因都禁不住暗想。

曼施坦因自己的办公室设在旅社的古老建筑之中。在此之前,这里一直是德国
陆军驻科布伦兹师的师部,现在这个师已经开拔到前线,这里已经是人去楼空了。

为了加强南方集团军司令部的参谋工作,曼施坦因建议,从A集团军司令部的作
战部门调来了一位名叫特雷斯考的中校军官,他也在陆军参谋部当过军官,为人头
脑敏锐,风度优美,非常有才能,在陆军参谋部第一处(即作战处)担任作战参谋,
而曼施坦因恰好在这个处中担任过作战处长,因此可以说是曼施坦因的老部下。

特雷斯考日后在曼施坦因所拟定的西线作战“曼施坦因计划”中,起了很大的
作用,因为这位中校的夫人是德国前军政部长和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的女儿,在柏
林的社交界有着非常广泛的关系。为能使这个计划取得参谋总部的首月,特雷斯考
夫妇没少在柏林奔波。作为回报,曼施坦因出任装甲军军长和军团司令之职的时候,
也曾想再把特雷斯考调来做自己的参谋长,但数次都被陆军总部拒绝了,原因很简
单:“别处也需要像他这样有才干的人。”

特雷斯考后来在1944年7月间,作为谋刺元首希特勒的主谋而被枪决。

德军A集团军在科布伦兹的整个冬天,都是在沉闷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对法
国的进攻,曼施坦因认为最好的时机应该是第二年即1940年的春天,或者更晚。而
希特勒却希望在1939年秋天打响;被证明这个季节不行后,他又幻想能够在冬季发
动攻势。这位元首非常宠信戈林的空军气象专家给他预测的一段良好的天气,一旦
有这样的天气,他就立即发出用代字的命令,要部队开始进入最后的集结地。

可是每一次,空军气象专家的预测总是失败的,不是大雨滂沱,使地面变成了
烂泥潭,就是严霜大雪,使战车与飞机无法出动。其结果是一再收回成命,这种反
复无常的作法,对于指挥官和部队来说,都是同样的头疼。

曼施坦因亲自起草了一份报告,向最高统帅部诉苦:连续的大雨已经使攻势的
部署暂时不能执行。希特勒认为这是陆军将将畏惧作战的借口,于是就派来了他的
侍卫长希孟德将军,亲自来视察地面的情况是否有他们所报告得那么严重。

曼施坦因派特雷斯考来应付希孟德,他们两人过去曾是一个团队中的老战友,
特雷斯考拉着希孟德在寸步难行的泥泞的耕地上“视察”,整整的一天,晚上掌灯
时分才回到集团军司令部,希孟德完全被累垮了。自从那以后,希特勒就再也不用
这种方法来检验集团军关于天气恶劣的报告了。

对朝令夕改最伤脑筋的应该是集团军总司令伦德斯特上将,他这个人是很缺乏
耐性的。在这个时候,许多文件像洪水一样冲进集团军司令部,幸亏德军陆军中有
一条不成文规定,那就是指挥官应该不亲细务,所以伦德斯特总司令可以不必理会
这些文件,每天上午还能够在莱茵河畔长时间地散步。他把这些他不愿意看的文件
总是丢给他的参谋长曼施坦因,等曼施坦因处理完毕之之后,也到河边去活动一下
的时候,他们再一起回来。

这年的冬天,气候也显得十分特别,天气格外地冷,莱茵河水结了冰,时常雨
雪交加,伦德斯特却只穿一件薄薄的军用雨衣出去散步。曼施坦因屡屡劝他,有时
甚至是向他提出抗议,他却告诉曼施坦因说,他自己这一生当中,从未穿过大衣。
这位年老绅士始终保持着他在入伍生团中所养成的斯巴达精神。

“现在我已经到了这般年纪,总不至于再去买一件吧?”他有点开玩笑地对他
的参谋长说。

伦德斯特还有另外一个习惯,也使曼施坦因回忆起自己在入伍生时代中的生活。
当伦德斯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中,等候部下的口头报告时??曼施坦因和其他参谋
人员,每天都要把情况向他报告??他总是用一本侦探小说消磨时间。当时,侦探
小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只能作为一种消遣,而不是高深的军事理论著作。他有时
也觉得当着部下的面看这种书很是难为情,所以就要了小小的花招,把侦探小说放
在抽屉中看,一见有人进来就迅速地把抽屉关上。这些下级们也故意装做什么也没
看见,一本正经地向他汇报。这是在少年候补军官学校时代所采用的老办法。当时,
曼施坦因在上自修课时,就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对付教官。

1939年11月中旬,古德里安将军的第19军军部移到科布伦兹,改归A集团军指挥。
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有了较多的接触。

为了鼓起高级军官对战争的狂热,纳粹党魁们在柏林进行了一连串的讲话,主
讲人有戈培尔、戈林等人,希特勒也于11月23日亲临训辞。听众都是三军的将领。

“空军的将领们,在戈林的领导之下,是绝对可靠的;海军的将领也可以信任,
但是党对于陆军的将领们却并不敢这样的信任。”三人的讲话都表达了同一意思。
于是刚刚进行完波兰战役的陆军将领对此是大感不平。

回到科布伦兹之后,古德里安找到了集团军参谋长曼施坦因,表达了对此的不
满。曼施坦因也同意古德里安的意见,认为陆军将领们对于这样大的侮辱是不应该
一声不吭的。伦德斯特司令官却不肯多管闲事,他对这个事件早就一目了然,他至
多只愿意去。和陆军总司令谈谈。

曼施坦因干1939年10月21日到左森的陆军总部,去代表人集团军受领“黄色作
战命令”任务的时候,就察觉到陆军总部的情绪似乎十分消沉,这与刚刚在波兰取
得的胜利的喜庆气氛是极不融洽的。曼施坦因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主管作战的首席参谋次长斯图普纳格将军和陆军总参谋
部的作战处长格莱芬堡上校,他们三人所作的合奏,显得非常低沉。

他们向曼施坦因隐约道出了陆军总部对这个进攻西线的黄色作战计划并没有信
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德军能在西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个计划只是在希特勒的
屡屡催促之下才制定和颁发的。后来陆军总司令和陆军总参谋长到A集团军总部视察
时,也忧心忡忡地表达了这一个意思。这未免使得曼施坦因大感惊异,在刚刚指导
过德国军事史上最卓越的战役之一后,陆军总部在最高统帅部中的地位就下降得如
此之低,这种情况着实地令人费解。

波兰战役之时,外部并没有听说过希特勒与陆军总部的争执。在西线发动陆上
攻势,具体应该由陆军总部决定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可在9月27日,希特勒事先并未
与陆军总司令商量,就直接向三军各总司令宣布,他已经决定在同一个秋季在西线
发动攻势,并且准备侵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中立。陆军总部不得不承认
了这一即成的事实,于1939年10月9日,以训令的方式,重申了希特勒的这一决定。

曼施坦因的心里涌起了阵阵的悲哀,陆军总部完全是自动地屈服了。它颁发了
一个自己对之都毫无信心的作战训令。陆军总部已经蜕化成一个纯粹技术性、执行
性的机关,放弃了对陆战所应负的指导责任。现在,希特勒与他的最高统帅部不仅
决定陆军应该进行何种战争,而且连时间、地点和方法也都事先决定了。

在贝克被免职之后,陆军总部中第一个能与希特勒直接接触的人就是新任的参
谋总长哈尔德上将。他来自巴伐利亚的参谋部,精通一切参谋业务。自他代替贝克
出任总参谋长之日起,就密谋打算推翻希特勒,希特勒自兼陆军总司令之后,哈尔
德实际上就是希特勒的参谋长了。对于德国军队的传统来说,一位参谋长对他的总
司令缺乏信心,甚至要存心反对总司令,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从陆军总参谋长
的位置上来说,他要使总司令希特勒领导F的陆军获得胜利;而从一个叛逆者来说,
他却不能取得这种胜利,使他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加之哈尔德上将对部队缺乏同
情心,使他成功的机会极为渺茫。1939年秋季中,陆军总部就是由这样的两个人领
导的。

不知哈尔德上将到底将元首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第十章 屡进奇计遭排斥

西线不甘为牛后,献上冒险奇计谋;
坦克专家实夸奖,入侵法国作鸡口。

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上将一接任这个职务,就密谋打算推翻元首希特勒,希特
勒也察觉哈尔德有所异动,后来找了个理由把他打发走了事,此是后话。

1939年11月的一天,曼施坦因找到了古德里安,把自己对西线作战的看法说给
他听,这就是所谓“曼施坦因计划”的雏形:计划的核心主要就是利用强有力的德
军坦克部队,经过比利时南部的卢森堡,直抵色当,突破该区内的马其诺防线,而
将整个法国战线一分为二。曼施坦因要求古德里安以一个坦克专家的观点,来研究
这个观点是否可行。

古德里安回忆起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在这里打过仗,对这里的地形
十分熟悉,就向曼施坦因明确地表示,他在这个地区集中使用德军装甲部队的计划
是绝对可行的。但古德里安对这个计划也补充了唯一的附带条件,就是所使用的装
甲师和摩托化师,数目一定得够用。

于是曼施坦因就把这一计划写成了一个备忘录,经过伦德斯特上将的批准和签
署,于1939年12月4日送呈陆军总部。伦德斯特支持这个计划,主要是因为这个计划
把他所在的A集团军作为主攻部队,而以前陆军总部的计划,使他的集团军只处于一
种配属的地位。

陆军参谋总部并不能摸准希特勒的脾气,他们认为希特勒并不打算很快在西部
发动攻势。在1939年一1940年的冬季中,当希特勒正累次下达命令让部队进入集结
地域的时候,曼施坦因接待了负责支援A集团军的德国空军参谋长希皮里将军。

“空军是无法在这种积水的飞机场中起飞的。”希皮里将军直言不讳地告诉曼
施坦因。

曼施坦因觉得奇怪,于是问:“德国空军自波兰战役以来,不是有几个月的时
间吗?为什么不构筑坚硬的飞机跑道呢?”

希皮里将军就向曼施坦因解释说,过去希特勒一直都在禁止举行任何与未来攻
势有关的工作。另外弹药的生产量也始终不曾达到在西线发动大的攻势的要求。

甚至在1939年9月下旬,波兰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陆军总部拟定的说明文件还
认为在1942年以前,德国陆军都不可能获得突破马奇诺防线所需的装备。同样,因
为德国政府最近刚刚保证过尊重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因此,陆军总部在制定西线
作战计划时,没有把德军借道这两个国家的可能性考虑进去。

黄色作战计划中,希特勒坚持在1939年11月12日发动对西方的攻势。并且在11
月5日向对部队发出了代字命令的密电。但这段时间的天气实在是糟糕,无法执行,
于是这个时间就被一再顺延,到1940年的1月底之前,一共更改了15次命令。

1939年11月23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召集了所有各集团军、军团、军的司令
官和参谋长会议。希特勒重申,要尽可能提早在西线发动攻势。希特勒批评了陆军
总部总是经常妨碍他的勇敢和进取精神。陆军总司令做了他所唯一能作的事情?一
就是辞职。但希特勒拒绝接受辞职。
直到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所颁发的对西方作战计划还是陆军总部制定的黄
色作战计划,但这个计划最后并没有得以实施,而是流产了。

陆军总部的计划是:

遵照希特勒10月9日的训令,陆军总部决定派一支强大的右翼兵力,经过荷兰和
比利时北部,击败可能遇到的英法联军和荷兰、比利时两国军队,也就是说,要通
过右翼的强力突击取得西线决定性的胜利。右翼的兵力由代号为N的军团支队(下辖
3个军)和博克上将率领的B集团军组成。这支兵力集中在上莱茵河和艾弗尔北部等
地区。B集团军一共指挥着3个军团,整个北翼有兵力计30个步兵和9个装甲师、4个
摩托化步兵师,占德军西线总兵力的一半。

N军团支队的任务是消灭荷兰的抵抗,B集团军的三个军团则通过比利时的北部
进攻,其路线经过比利时的列日要塞两侧强大的坦克集团将在这里投入决战,击溃
联军的重兵集团。

当博克的B集团军担负决定性突击时,伦德斯特和曼施坦因的A集团军则负责其
南侧翼的安全。A集团军包括两个军团,即第12与第16军团,共有22个步兵师而没有
任何机械化部队。A集团军在艾弗尔南部和亨斯鲁克集结,通过比利时南部的卢森堡
前进,其中第12军团在B集团军左翼作梯次防御部署,掩护B集团军的继续前进。而
第16军团在越过卢森堡之后,转向南面紧沿着马奇诺防线、萨尔河、色当和缀斯河
的北面建立防御阵地,以掩护整个战役的纵深。

另外组成的C集团军共留下两个军团和18个步兵师,用来防守从卢森堡边界起,
到瑞士的一段齐格菲防线。另外的17个步兵师和两个机械化师作为战役总预备队。
10月29日,陆军总部为B集团军规定了明确的作战目标,“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尽
可能地击毁法军的最大量单位,以求得对于英法两国的陆上和空中战争,创造有利
条件”。

简而言之,黄色方案的核心就是使用强大的右翼兵力,从正面击败预计在比利
时所将要遇到的英法联军,而以较弱的左翼兵力掩护其侧面。地理上的目标是海峡
海岸。

曼施坦因接到这个计划之后,最初的感觉是这个计划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在他看来,这个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完全是模仿著名的“史里芬计划”。

“我至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符合于我们
时代的计划,而还要照抄老文章,尽管这篇老文章是出自大手笔。”曼施坦因很有
些不屑地对身边的参谋说;“更何况我们已经用过一次,我们的敌人对于这个计划
已经有了充分的警觉。”

曼施坦因先后与伦德斯特、古德里安等人分析了黄色计划的不足。

这个计划意味着,当德国的主要突击部队??B集团军的43个师??在突进比利
时之后,就会迎头撞上20个师的比利时军和10个师的荷兰军队,比、荷两军虽然在
装备的训练上,稍逊于德军,但他们却是在本土作战,占有地利之便,事先修筑的
坚固要塞就会发生作用,如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让德军先头
部队吃尽了苦头。另外的一些天堑,如比利时境内的亚尔培运河,和以拉穆尔为枢
纽的婴斯河上的要塞线,以及荷兰境内的无数条水道等,都是易守难攻。而且在几
天之内,包括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内的英法联军,就可以增援比利时,他们的部队
早已集结在法比国界上,以防止德军的侵入。

“坐以待敌”是法国拿破仑所惯用的兵法,为法国人所信奉,尤其是1914年第
一次世界大战法国人主动发动洛林攻势失败之后,更是如此。这次他们仍然希望德
军去担负发动攻势的沉重成本。

等到英法联军的大部队到达之后,德军强大的右翼将不再可能像1914年第一次
世界大战开始时那样,以一个大规模的迂回运动来获取战略奇袭之效,德军将不得
不与一个实力相等的对手作战,这种作战肯定是面对面的正面作战,已经无机动性
可言。即使德军付出了沉重代价突破安特卫普、列日、缪斯河或者西莫斯有22个师
的兵力,能否挡住这个突击似乎是很无把握的。归根到底,按照这个计划,德国在
西线战场上难于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曼施坦因在检讨陆军总部黄色计划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划,这个计划后
经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归纳,命名为“曼施坦因计划”。这个计划的特点
就是以更大的冒险来避免黄色计划的缺陷。其要点归纳如下:

攻击的重点应放在A集团军方面,核心是通过安德内斯山地发动一个出其不意的
攻击。之所以把突破口选在这里,是因为该处地形险恶,敌人是绝对想不到德军会
在此发动进攻,想不到会在这里使用致命的装甲武器,这样就可以一口气地冲到索
姆河下游,切断已经部署在比利时境内的联军补给线,完全消灭在比利时的整个敌
人右翼兵力,并且为在法国境内赢得决定性胜利而做准备。如果按照陆军总部的计
划,德国的王牌??陆军的机动和攻击能力,很可能在索姆河上就变成强弩之末,
被消耗掉了。

为了预防敌人平安撤出比利时而在索姆河一线建立起新的防线,必须粉碎敌人
在德军南方任何集中兵力的企图,并着眼日后迂回到马奇诺防线的背后。

如果把A集团军预定为西线战役的主力,则应给予其三个军团的兵力,而不是两
个。其中的一个军团应越过比利时南部进攻,渡过缪斯河,直趁其下游,从后方攻
击面对着B集团军的敌人。另一个军团则应向西南方向挺进,其任务为粉碎任何集中
在缪斯河以西地区的敌人,阻止其向德军南侧发动战争的可能。第三个军团应从色
当要塞以东的马奇诺防线北面,掩护整个作战的深入侧面。

1939年10月31日,曼施坦因就关于德军在西线作战问题,问陆军总部提出了第
一次建议,已经具备了这个计划的雏形。A集团军总司令伦德斯特在这个计划前面,
附了一封自己写给陆军总部的信,极力向总部推荐曼施坦因的计划。

伦德斯特在这封信的一开头,就强调说10月19日和29日所颁发的作战命令,对
西线战争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德军与敌人双方在实力上的对比,不足以为一
个全面的胜利提供必要的基础。这种正面的攻击的最终结果,就是在索姆河上作一
次正面的会战。同时,在1939年秋冬两季中,德军的两张王牌??战车与飞机,不
能作最有效的发挥。但这并不等于说西方的攻势可以放弃,因为只有这个攻势的成
功,才能使德军在未来对英国作战时,取得先决的海空军基地。仅仅占领海峡的一
部分是不够的,必须控制整个法国北部的海岸线,直到大西洋为止。当苏联还留在
德国背后的时候,把德军的进攻能力消耗在一种局部的胜利中,实在是不智的,只
有当我们拥有一支能在欧洲大陆发动攻势行动的陆军时,才能确保与苏联的友谊。

伦德斯特在信件的结尾提出了警告,说任何德军的攻势绝不能发动得过早,特
别是在1939年的秋季。

直到11月3日,上述信件都没有得到陆军总部的回音。那一天,陆军总司令和参
谋总长来到A集团军总部视察,曼施坦因有机会向他们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意见。可是
陆军总司令却干脆拒绝曼施坦因要求增援兵力(另加一个军团和一个坦克军团)的
请求,他说他但愿能抽得出来。最后只答应从德军总预备队中,抽出一个装甲师和
两个摩托化步兵团给了A集团军。

11月6日,当陆军总部要求A集团军对作战命令的执行申述意见时,曼施坦因再
提出了他的计划,但仍然未获得任何答复。

11月12日陆军总部下达给A集团军的命令,口气有了松动,这使曼施坦因看到了
希望:

“元首现已决定在德军第12军团的南翼上,或在第16军团的地区中,成立第三
快速兵团。它的目标是向色当和色当以东的地区挺进,该兵团由第19装甲军(军部
下辖第2和第10两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和党卫军军团(近卫与大德意志军团)组
成。

这个军团的任务为:1.击败敌人在比利时南部的机动兵力,以减轻第12和第6
两个军团的负担。2.用奇袭的手段在缪斯河西岸上,获得一个立足点,保证在第6
和第4军团未获得成功的时候,还能继续下一阶段的作战。”

把第19装甲军拨给A集团军的意见,完全是出于希特勒的干涉。到底是谁促使希
特勒这样干的呢?希特勒最近接见了第16军团司令布歇将军,布歇已经了解过曼施
坦因计划的大意,也许是他把这个计划向希特勒提出过。但也很可能是希特勒自己
想到了这一点,他可能也认清了最易渡过缪斯河的渡口是在色当,而按以前的计划,
第4军团的装甲兵力,在渡河时确实要遇到较多的困难。

当A集团军获得第19装甲军后,曼施坦因感到愉快,他的计划毕竟向前推进了一
步。可是实际上,这样却分散了德军的装甲兵力。因此第19装甲军的军长古德里安
将军很不高兴。他始终认为坦克应该集中在一个地方使用,以加强德军的突击力量。
后来经曼施坦因详细说明,古德里安自己也对这个计划表现出无限的热心。获得古
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的首肯之后,曼施坦因如释重负。

1939年11月21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参谋总长哈尔德又一次到科布伦兹的
A集团军总部,召开作战会议。这次除了A集团军的各军团司令出席外,B集团军总司
令博克上将和他所属的军团司令也都赶来出席。

在会上,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要各集团军和各军团指挥官,申述对陆军总部作
战计划的理解和执行情况时,轮到A集团军发言时,他宣布他只想听军团司令们的意
见。很明显,陆军总司令是害怕曼施坦因又提出与总部作战命令相反的意见。

11月24日,即希特勒在柏林向三军高级将领训话后不久,元首召见了伦德斯特、
布歇和古德里安。在返回科布伦兹的途中,曼施坦因从布歇口中得知了谈话内容:
希特勒在接见他们时,对于A集团军的观点曾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但这次还不是向希
特勒当面提出A集团军计划的最佳时机,正当陆军总部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每况愈下,
陆军总司令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这三位是不会落井下石的。

另外,希特勒还可能在其他渠道或多或少地知道了“曼施坦因计划”的有关情
况。包括10月底那次,他的侍卫长希孟德查看天气,曼施坦因的作战处长布鲁门提
特上校和特雷斯考中校,确实向希孟德透露过他们的计划,并说这个计划比陆军总
部的计划更为可行。

几天之后,布鲁门提特上校在曼施坦因的授意之下,又把“曼施坦因计划”的
最后一个备忘录抄件送希孟德。

11月30日,曼施坦因所有报送陆军总部关于这个计划的备忘录和报告,第一次
获得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答复。哈尔德告诉曼施坦因说,陆军总部虽然作了兵
力调整(如给A集团军增加了第19装甲军和第14摩托化军),但并不意味着总部承认
西线攻势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方向,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末了,哈尔德补充说:
“由于受着我们控制之外的影响,决定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已经不是一个计划
的问题,而是作战本身的一个指挥问题。”这就是说,要根据攻势的如何发展来决
定。

12月6日,曼施坦因又以私人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哈尔德,再度说明了有利于作
战计划的一切理由,直到12月15日,也未得到答复。于是,曼施坦因给首席参谋长
斯图普纳格通了一个电话,用刻薄的语气询问首席参谋次长,陆军总部对于自己的
计划究竟准备拖到哪一天为止。

看到曼施坦因真的恼火了,为了怕他把事情闹大,参谋总长哈尔德12月15日给
曼施坦因打电话,向他保证说,陆军领袖们都完全同意“曼施坦因计划”,但他们
都奉有严厉的命令,一定要把攻击的重点摆在B集团军方面,而且必须等到攻势发动
之后,方始准许有所转移。

1939年12月的下半月,由于天气的原因,德军不可能在西线发动任何攻势。曼
施坦因回到李格尼兹的家中,与妻儿一起过了圣诞节。过完节之后,当曼施坦因从
李格尼兹返回科布伦兹的集团军司令部时,又顺便经过了在左森的陆军总部,看看
自己的计划草案是否起到了作用。陆军总部的官僚们再次作了虚情假意的同情和允
诺。

1940年新年开始,希特勒的气象专家又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晴朗冰冻的天气,
固然可以使空军活动方便,却对装甲兵不十分有利???尤其是艾弗尔和安德内斯
山地都已为积雪所覆盖。可是不管怎样,希特勒还是发出了代字命令,要部队分别
进入最后的集结地区。

眼看时机将过,曼施坦因又于1月12日,送了一个标题为《西方的攻势》的备忘
录给陆军总部,还是老调重弹。

为了一劳永逸起见,在这最后的备忘录中,曼施坦因又另外附上了伦德斯特的
一封私函,其中的最后一段是应曼施坦因的要求写上去的:

“现在本集团军既然已经知道元首及最高统帅部对于作战保有全盘的控制权,
并保留着决定重点位置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陆军总部并无作战决定权),所以
我要求这个备忘录直接呈请元首核夺。”

伦德斯特毫不迟疑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合于德国军
事传统惯例的,因为只有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才有资格向最高统帅部提出建议。

曼施坦因最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这个计划,变成陆军总部的计划,然后由他们
向元首提出,如果被希特勒采纳,且又取得成功之后,无疑给陆军总部一次树立自
己权威和搏得希特勒好感的机会。但现在看来此路不通,只能越级上报了。

这时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使得最高当局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而采纳了曼
施坦因的计划。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件,且听下章分解。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

Archives

二月 05, 2006   二月 12, 2006   二月 19, 2006   二月 26, 2006   四月 16, 2006   七月 23, 2006   五月 25, 2008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